[实用新型]锚式海底取泥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50408.9 | 申请日: | 2009-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57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彦昌;杨鲲;裴文斌;田春和;隋海琛;陆川;徐志远;王晓琳;周朝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G01N1/12 | 分类号: | G01N1/1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李凤 |
地址: | 300456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底 取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底表层泥质取样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锚式海底取泥器。
背景技术
海底底质取样是海洋工程、海洋科学研究中常遇到的工作,是研究海洋底质、海洋环保、水运工程、航海科学必不可少的工作。
目前,海底表层的取泥器多为蚌式取泥器、抓斗式取泥器,包括天津海洋研究所生产的DDC系列蚌式采泥器,德国HYDRO-BIOS生产的EKMAN-BIRGE抓斗式取泥器,以及青岛海洋仪器公司生产的曙光采泥器等等。它们都可以归类于抓斗式取泥器。这类取泥器在风浪较大、流速较急的海况下,或在沉积物硬度较大的海区,尤其在水深大于20米的深水区域,样品采集的效果很差。其主要缺点是:①下放和收起过程中,难以控制取泥器开口的张开或闭合,出现在下放的过程中开口闭合,或收起时开口闭合不上等情况,因而取样成功率低;②在风浪较大、流速较急的海况下和深水区域,采样器下放到海底时,没有手感,不知其开口是否闭合;③在流速较急和深水区域,下放过程中,抓斗漂移很远,下到海底时其姿态已经严重倾斜,相应的操作必然失灵;④它的操作对工作人员经验要求较高,抓取的瞬间,对人工操作要求较高,因而作业劳动强度较大;⑤靠重力自然下沉抓泥不深,取样量较少,一般只有其设计最大取样量的30%~50%或更少;⑥抓斗底部密封不严,上升中细沙泥易流失,影响取泥质量。根据实际经验,抓斗式取泥器在上述工作条件下工作效率非常低下,甚至无法实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取样效率高并且能够在深水区域、海流流速较大的区域进行海底表层泥质取样的锚式海底取泥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锚式海底取泥器,包括主杆件,所述主杆件的上端固接有环件,下端固接有4个(至少3个)均布的锚爪状支撑杆,每个支撑杆上固接有下端封闭、上端为楔状切口的管状容器,所述管状容器的上部设有出水孔;所述环件上活动连接有配重体。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配重体通过卡环与所述环件连接。
所述配重体为铁球。
所述管状容器的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1°(18°~24°)。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①采用锚式结构,操作方便,取样成功率高,其一次性成功率在95%以上,因此取样效率高,省时省力;②结构简单,造价低;③适应底质范围广,可以适用于较硬的底质和细砂性底质;④可以应用于深水区域、风浪大、流速大的海况条件;⑤通过配备不同的配重,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水深;⑥抓泥时,靠重力和拖曳力使管状容器深深插入泥中,入泥深、取样量大;⑦上升过程中,下端封死,上端被泥样糊死,细沙稀泥不易流失。总之,该取泥器较抓斗式取样器有更多优点、更加实用。它适用于海洋地质、海洋环保、海上通航、水运工程、生物及地球化学调查等各个领域的海底底质取样。其具体应用范围包括海底表层取样、非岩石底质取样,对于底质没有特别的要求,适应底质范围广,包括硬泥、软泥、粗砂、细沙等,也适用于较硬的底质和极细的砂性底质,适用于淤泥、粉质粘土、砂、细纱等各种类型的海底底质,尤其对于深水区域、海流流速较大的区域,更显现出其强大的适应力和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环件,2、配重体,3、主杆件,4、支撑杆,5、管状容器,5-1、出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锚式海底取泥器,包括主杆件3,所述主杆件3的上端固接有环件1,下端固接有4个均布的锚爪状支撑杆4,每个支撑杆4上固接有下端封闭、上端为楔状切口的管状容器5,所述管状容器5的上部设有四个出水孔5-1,其轴线与水平面呈21°的夹角。整个取泥器高约90m;所述环件1上活动连接有配重体2。配重体一方面保证取泥器快速下降,深入泥中,另一方面,采用活动连接保证取泥器头部朝下进入海底,使得管状容器直接插入泥中,防止取泥器直坐于海底;配重体可配备为大、中、小三个重量级,适用于不同的水深和海况。
在本实施例中,配重体2通过卡环与所述环件1连接,结构简单,便于不同重量级的配重体进行互换。为了方便制造,配重体1采用铁球或铅球。管状容器5的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并不限于21°,经试验测定其有一较佳的范围:18°~24°。锚爪状支撑杆4并不限于4个,其数量可根据取泥器的取泥量等因素具体确定,但不应少于3个。
使用本实用新型取样的过程是:上端铁环处用卡环系上一个球形配重,并系上绳索,绳索另一端系在卷扬机上(渔船上的起锚机等)。工作时,采样人员松开绳索,手持取泥器以水平姿态投入水中,取泥器自由落体至海底,在上部配重的作用下取泥器自然平躺于海底,且头部下倾,至少2个管状容器插入泥中,然后直接提起,海泥必然进入容器中,同时海水通过容器上部的小孔排出,泥样进入容器。倾斜向上的容器保证泥样在上升过程中不会倒流。在卷扬的提升下,取泥器出水,倒出泥样,一次取样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未经天津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504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与真空管配套的自动吸尿杯
- 下一篇:机车减震弹簧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