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下式厌氧反应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55512.7 | 申请日: | 200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297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曹重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湘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02F3/34;C02F3/3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蒋家华 |
地址: | 210015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 式厌氧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环境保护污水处理领域,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水下式厌氧反应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使用的厌氧反应器是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制作的,高度较高,占据一定的面积。由于有一定的扬程,运行时需要消耗动力,而且造价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消耗低、造价低的水下式厌氧反应器。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水下式厌氧反应器,安装在水塘中。水下式厌氧反应器包括封闭垫层、进水管、出水管、第一隔离板、第二隔离板和软性排气管。封闭垫层设置在水下,封闭垫层与水塘形成一个池体空间;进水管的第一端安装在封闭垫层上,第二端暴露在水塘的水平面之外;出水管的第一端安装在封闭垫层上且与进水管相对的另一侧,第二端设置在水塘的水平面和封闭垫层之间;第一隔离板安装在封闭垫层下方;第二隔离板安装在水塘底部,并与上述第一隔离板交错设置;软性排气管的第一端在封闭垫层下方,第二端穿过封闭垫层并高出水塘的水平面再向下弯曲进入水下。
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生物填料层,设置在出水管的第一端的下方,生物填料层是泡沫或塑料等,可以使菌种等活性物质停留在池体空间中。
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隔离板的数量为四个,这样可将水塘底部分隔为五个区格,第一区格至第二区格中培养有兼氧性菌,第三区格至第五区格中培养有厌氧性菌。
本实用新型中,软性排气管的第一端与水平面之间的部分的长度是可变的,且在软性排气管与水平面的交界处设置一悬浮物。
本实用新型的水下厌氧反应器微动力或无动力运行,运行成本低。且本实 用新型在水塘的背景条件下使用封闭垫层进行安装调整就可实现,造价是普通厌氧反应器的1/3-1/5。进一步,在各区格内对要处理的目标物进行有选择的优势菌群选配和培养,通过菌群的优化,生物料的搭配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安装在水塘中使用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安装在水塘中使用时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水下式厌氧反应器1安装在水塘2中。水下式厌氧反应器1包括封闭垫层11、进水管12、出水管13、第一隔离板14、第二隔离板15和软性排气管16。封闭垫层11设置在水下,封闭垫层12与水塘2形成一个池体空间R。进水管12的第一端12a安装在封闭垫层11上,第二端12b暴露在水塘2的水平面21之外。出水管13的第一端13a安装在封闭垫层11上且与进水管12相对的另一侧,第二端13b设置在水塘2的水平面21和封闭垫层11之间。第一隔离板14安装在封闭垫层1的下方,第二隔离板15安装在水塘2的底部,并与上述第一隔离板14交错设置。软性排气管16的第一端16a在封闭垫层11下方,第二端16b穿过封闭垫层11并高出水塘2的水平面21再向下弯曲进入水下,软性排气管16用于将厌氧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沼气、二氧化氮等气体排出水下式厌氧反应器1之外,由于软性排气管16的第二端16b是弯曲进入水下的,亦可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水下式厌氧反应器1。本实施例中,软性排气管16的第二端16b的弯曲处与水塘2的水平面21的间距h是0.05m。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软性排气管16的第一端16a与水平面21之间的部分的长度是可变的,且在软性排气管16与水平面21的交界处设置一悬浮物18,当水塘2的水平面21上升时,软性排气管16的第一端16a与水平面21之间的部分的长度变长。
本实施例中,水下式厌氧反应器1还包括生物填料层17,设置在出水管13 的第一端13a的下方,生物填料层17可以是泡沫或塑料等,目的是使菌种等活性物质停留在池体空间R中。
本实施例中,第二隔离板15的数量为四个,这样可将水塘底部分隔为五个区格。本实施例中,从左到右,第一区格至第二区格中培养有水解产酸菌,第三区格至第五区格中培养有产甲烷菌。
具体使用时,从左到右,第一区格至第二区格中培养有兼氧性菌(在进水时带进部分氧量),例如水解产酸菌占70%,其他菌种占30%。第一区格至第二区格用于水解大分子有机物,NH3-N和P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及聚磷菌的作用得到初步处理,同时第一区格至第二区格有除悬浮物和颗粒物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湘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湘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555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