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桥梁承台复合材料防撞柱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56908.3 | 申请日: | 2009-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539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庆;庄勇;方海;陆伟东;张广;罗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2B3/20;E02B3/0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瞿网兰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桥梁 复合材料 防撞柱 | ||
本实用新型同日申请了发明专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桥梁保护用品,尤其是一种适用于各类桥梁的承台以及码头、水上(海洋)建筑减轻船舶(浮冰)撞击灾害的防撞用品,具体地说是一种采用绿色回收材料为主体制造的桥梁承台复合材料防撞柱。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桥梁的承台在结构设计时一般已能满足防撞要求,但在较低通航水位时,为了保护船舶尤其是其水下的球首部分在与承台碰撞时,由于钢板与混凝土承台属于“硬碰硬”,船舶易严重受损。目前多采用在承台周围套上钢结构套箱,如:杭州湾大桥,当船舶撞击钢套箱防撞装置时,防撞结构外层结构钢板发生大的变形,吸收了部分碰撞能量,但钢套箱造价较高;且钢套箱通常承受单次撞击,撞损后维修较困难;同时碰撞时船体易受损伤;另外钢材常年在水中易锈蚀,维护费用较高。故针对桥梁的承台,采用新材料设计开发造价低廉、弹性和耗能能力较好的固定式防撞缓冲系统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在较低通航水位时,桥梁的承台在遭受船舶撞击过程中,实现桥梁、船舶和防撞系统损伤最小的要求,设计一种耗能能力较好的新型桥梁承台复合材料防撞柱。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桥梁承台复合材料防撞柱,它包括复合材料壳体5,其特征是所述的复合材料壳体5的竖向壳壁由树脂基纤维复合材料面层1夹芯材料层2和树脂基纤维复合材料内层6组成,夹芯材料层2夹装在树脂基纤维复合材料面层1和树脂基纤维复合材料内层6之间;在复合材料壳体5中填充有填充材料层3,复合材料壳体5面对桥梁承台的一面向两边各延伸有一个安装耳7,在安装耳7上设有用于穿装螺栓从而将防撞柱固定在桥梁承台上的安装孔4。
所述的复合材料壳体5呈D形结构或箱形结构。
所述的组成复合材料壳体5的树脂基纤维复合材料面层1和树脂基纤维复合材料内层6均由玻璃纤维布与树脂固化而成,玻璃纤维布为双轴向布、多轴向布、网格布或纤维毡。
所述的组成复合材料壳体5的树脂基纤维复合材料面层1和树脂基纤维复合材料内层6为碳纤维布、玄武岩纤维布或芳纶纤维布,所采用的树脂为不饱和聚酯、乙烯基树脂、环氧树脂或无机树脂。
所述的夹芯材料层2为泡桐木夹芯、聚氨酯泡沫、PVC泡沫、PEI泡沫、PMI泡沫或强芯毡复合材料夹层。
所述的夹芯材料层2与脂基纤维复合材料面层1及树脂基纤维复合材料内层6为相同材料的整体结构。
所述的填充材料层3为横向布置的毛竹、聚氨酯泡沫、泡沫铝或橡胶粒。
所述的填充材料层3为毛竹时,在毛竹之间的空隙是填充有木屑与树脂的混合料或橡胶粒。
所述的填充材料层3为空腹格构结构。
所述的螺栓4为高强不锈钢螺栓、镀锌螺栓、镀铬、螺栓或尼龙螺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当船舶与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材料防撞柱碰撞时,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柱具有很大的吸能作用,可有效减轻混凝土承台所受到的局部损伤。
2)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柱的外壳面层材料为玻璃纤维/乙烯基树脂,该面层材料俗称“玻璃钢”,其耐腐蚀性能极其优越,常用于化工厂反应釜等,这就保证了防撞柱的使用年限较长,以往实践表明复合材料的使用年限完全可以达到50年以上,能耐受江水的腐蚀。
3)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柱质量较轻,容易安装,施工方便。
4)在使用中部分防撞柱遭受船舶撞击损坏后,可方便更换,经济性明显。
5)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成本适中,防撞功能可靠、完善,使用寿命长,便于维护和修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柱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柱在桥梁承台上的安装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未经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569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