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载伏地式喷雾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57604.9 | 申请日: | 2009-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40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全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全江伟 |
主分类号: | A01M7/00 | 分类号: | A01M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353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伏地 喷雾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药喷雾器,具体为一种用于喷洒农药的的车载伏地式喷雾器。
背景技术
喷雾器是一种运用于农业中喷洒农药广为使用的工具,由最传统的背负式气压或者液压抽动喷雾器到后来的地下管道喷雾器,目前市场上有了多种多样的喷雾器,可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传统的喷雾器结构简单,携带方便,而且这个农药喷洒的过程靠人的手动通过拉杆产生动力,然后施压予喷雾器内的结构,最终将农药通过喷药杆喷洒出去,但是由于是人将药桶背负到背部,所以承载药水的重量有限,且人比较辛苦;而后来改进的多种喷雾器,虽然运作起来比较方便,且功率比较的大,但是大多不是操作程序复杂,就是动力的产生靠电能、或者发动机,动能的产生过程多少会带来一些资源的消耗或者环境的污染,且成本比较高。
设计并制造出一种即能够运用传统的喷雾器结构装置,且能够大量携带药水,而且使药水喷出药桶的动力产生过程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是一个市场急需解决的技术性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市场上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运用传统喷雾器结构、且动能的产生过程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对于药水的携带量比较大,且非人负重的车载伏地式喷雾器。
技术方案:一种车载伏地式喷雾器,包括车厢体1、药桶盖2、打药杆3、活动性手拉杆4、前轮5、后轮6、防倾斜轮7、减压8、压力瓶结构9、后轮轴承10、喷雾器动力拉杆11、飞轮12、车架体13、系杆14、分秧器15、飞轮16。
当在大行间距田间工作时,如:棉花,喷雾器单独使用。车厢体1为全封闭式储药水容器,形状为车型;其上部为药桶盖2;打药杆3从侧部引出;前部有活动性手拉杆4;
后轮6的轴承10从车箱体中穿出,中部与喷雾器动力手拉杆11连接;喷雾器动力拉杆11再与压力瓶结构9相连;减压阀8与压力瓶结构9连接;8、9、10、11都位于储水容器内。
后轮6内侧有飞轮12,与车轮为一整体;单独飞轮16;
车架体13由左右两个小排架构成,靠中间系杆14连接,排架之间的距离可调节;车架体的车轮仍然是5、6;车架体前部有分秧器15;左右两侧小排架上有防倾斜轮7,共四个。
当在小行间距田间工作时,如:花生、大豆等作物,喷雾器固定于车架体13之上,把喷雾器上前后轮5、6取下装在车架体13上,把飞轮16装在喷雾器后轮上,飞轮12与飞轮16通过链条连接。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运用传统喷雾器结构、动能的产生过程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对于药水的携带量比较大,最重要的是非人负重的车载伏地式喷雾器,可以根据农作物的行间距改变车底底部与地面的高度,更大限度的保护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车载伏地式喷雾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后轮轴承与喷雾动力拉杆及压力瓶结构连接示意图
附图3为车载伏地式喷雾器车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车厢体1、药桶盖2、打药杆3、活动性手拉杆4、前轮5、后轮6、防倾斜轮7、减压阀8、压力瓶结构9、后轮轴承10、喷雾器动力拉杆11、车架体13、系杆14、分秧器15。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车载伏地式喷雾器,包括车厢体1、药桶盖2、打药杆3、活动性手拉杆4、前轮5、后轮6、防倾斜轮7、减压阀8、压力瓶结构9、后轮轴承10、喷雾器动力拉杆11、飞轮12、车架体13、系杆14、分秧器15、飞轮16。
车厢体1为全封闭式储药水容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在其内部储存药水;形状为车型,可以更好的保持喷雾器本身的平衡;活动手性拉杆4设在前部,人在前进过程中拉着喷雾器前进,为喷雾器工作提供动力;后轮6最好设计成齿轮状,这样在土质松软的田中,可以更好的抓地前行;减压阀8的作用是在压力瓶结构9内压强在达到一定值时可以自动减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全江伟,未经全江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576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