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血管穿刺留置针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59829.8 | 申请日: | 200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53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阎雪彬;阳波;谢政;黄东;周科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25/06 | 分类号: | A61M25/06 |
代理公司: | 中南大学专利中心 43200 | 代理人: | 胡奕 |
地址: | 410083***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管 穿刺 留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注射用具,特别涉及血管穿刺留置针。
背景技术
穿刺留置针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它一方面用于动静脉压的监测,通过动静脉内的留置套管与压力换能器连接,可以实时获取被监测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压力波形。其次,通过血管内的留置套管还可以获取动、静脉血样进行血气以及电解质的分析。
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血管穿刺留置针,一般都包括空心内钢针和留置套管,内钢针针头为带斜面的圆柱体形状,针孔设置在针头斜面上,针孔与内钢针的内孔道相通。用这样的穿刺留置针进行血管穿刺时,尤其是在动脉穿刺置管时,都存在着一个问题:穿刺时留置针的套管是否进入到血管内,往往难以判断,因此造成穿刺难,操作复杂的问题。行动脉穿刺置管时,当内钢针针头穿过血管壁时,血液呈搏动状涌出,此时可证明内钢针在动脉内,而外套管很可能还在动脉血管外,或仅有少部分在血管内。也就是说,在进针时,即使见到回血后,还可能要将针再推进少许以使外套管也进入血管,但推进的深度往往不能直观的判断,只能依靠操作者的经验。如果认为留置针外套管还可能未进入血管时,则仍需将套管针放低,与皮肤呈10°角,再将其向前推进约2mm,才可能使外套管全部进入动脉内,这往往加大了动脉穿刺置管的难度。如果操作者判断有误,或手法不熟练,还甚至可能导致穿刺置管失败,或者因反复穿刺带来局部血肿、血管痉挛等并发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穿刺留置针在行血管穿刺置管时,尤其是动脉穿刺置管时,外套管是否全部进入血管难以判断,因此导致穿刺难度大的问题,提供一种易于明确判断外套管是否进入血管的穿刺留置针。
本实用新型的详细技术方案为:一种血管穿刺留置针,包括空心钢针和留置套管,空心钢针由前端的针头和后端的针管构成,针管近针头端设置针孔,留置套管上设置侧孔,侧孔通过针孔与空心钢针内孔道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针头还可以设计为锥体形针头。
与现有的血管穿刺留置针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有有益效果:传统的穿刺针的针孔设置在针头上,而本实用新型的针头上不设针孔,而将针孔的位置上移至针管部分,而针管外的留置套管上设置侧孔,侧孔通过针孔与空心钢针内孔道相通。这样,当利用本实用新型进行穿刺时,针头进入血管后不会产生回血,而当进一步推进,留置套管近针头端头进入血管,血液从留置套管的侧孔通过针孔进入针管内孔道,此时就可以见到回血,此时就可以将空心钢针退出,再继续推送外套胶管。因此,利用本实用新型进行穿刺时,只需通过观察回血情况来明确判断留置套管是否进入血管,从而使操作简化,并能有效提高血管内置管的成功率,避免了反复穿刺带来的局部血肿、血管痉挛等并发症,也减少了穿刺针的浪费。
此外,本实用新型将以往的斜面针头改为锥体形笔尖式结构,可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切割,从而减少动脉血肿的形成。本实用新型的穿刺针可以用于静脉穿刺,但尤其适用于动脉穿刺置管,它改变了传统的动脉穿刺方法,使得动脉操作更加简便,能大大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适于临床上广泛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沿AA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留置针包括空心钢针1和留置套管2,空心钢针1由前端的针头6和后端的针管7两部分构成,留置套管2套在空心钢针1的针管7部分。与现有的留置针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针孔5并不设置在针头6上,而是将其上移,设置在针管7上。留置套管靠针头的端头上设置侧孔4,侧孔4通过针孔5与空心钢针的内孔道3相通。针孔5和侧孔4最好设置在最靠近留置套管2的下端头的位置,但不能超过留置套管。
本实用新型的针头仍可以设计为带斜面现有的圆柱形的针头,但为了减少斜面针头对血管的切割,最好将针头6设计为锥体笔尖形状。
为了穿刺入血管后尽快见到回血,针头6到侧孔4的距离要尽可能短,同时,针头6上的针孔5和留置套管2的侧孔4位置也最好设置为重叠。侧孔4可以是一个,也可以多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598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阴道给药器
- 下一篇:抢救用快速人工呼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