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测试接线单元及具有该测试接线单元的接线排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61922.2 | 申请日: | 2009-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082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刘灿胜;邵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日海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24 | 分类号: | H01R4/24;H01R4/10;H01R13/02;H01R13/46;H01R13/52;H01R13/518;G01R1/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易钊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试 接线 单元 具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讯系统中的测试接线排,尤其是一种用于用户端的免工具的测试接线单元及具有该测试接线单元的接线排。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通讯信号的传输速率不断提到,对传输连接的密度、可靠性、密封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接线排是通讯配线箱中一个常见的模块,用于对线缆进行连接、提供保护、测试以及信号分离等。现有的测试接线排在接线时需要打线,即需要将接入的缆线的接头剥开,存在成端不方便的缺陷,由于用户端的配线箱安装地点分散,且线缆数量相对较少,采用现有的接线排,接线和维护都不方便,此外,由于用户端的外部环境相对机房要差很多,对接线单元以及接线排的防潮性能要求比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接线和维护都比较简单的免工具的测试接线单元。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测试接线单元,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具有一个上接线端和一个下接线端,每个接线端具有两个带有V形开口的金属簧片,所述金属簧片中上接线端左侧的金属簧片和下接线端左侧的金属簧片弹性搭接,上接线端右侧的金属簧片和下接线端右侧的金属簧片弹性搭接;该测试接线单元还包括分别与上、下接线端转动连接的上压接部和下压接部。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测试接线单元中,所述上接线端和下接线端设置有防潮硅胶,所述基座内设置有包裹所述金属簧片相搭接的部分的防潮硅胶。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测试接线单元中,所述基座具有正对所述金属簧片相搭接的部分的插槽。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测试接线单元中,所述上压接部和下压接部具有用于将线缆压入金属簧片的V形开口的压舌。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测试接线单元中,所述上压接部和压接部上具有扣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接线排,包括接线排架,所述接线排架具有多个测试接线单元安装位,每个所述测试接线单元安装位插入一个测试接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接线单元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具有一个上接线端和一个下接线端,每个接线端具有两个带有V形开口的金属簧片,所述金属簧片中上接线端左侧的金属簧片和下接线端左侧的金属簧片弹性搭接,上接线端右侧的金属簧片和下接线端右侧的金属簧片弹性搭接;该测试接线单元还包括分别与上、下接线端转动连接的上压接部和下压接部。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线排中,所述上接线端和下接线端设置有防潮硅胶,所述基座内设置有包裹所述金属簧片相搭接的部分的防潮硅胶。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线排中,所述基座具有正对所述金属簧片相搭接的部分的插槽。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线排中,所述上压接部和下压接部具有用于将线缆压入金属簧片的V形开口的压舌。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线排中,所述上压接部和压接部上具有扣位,所述接线排架上具有与所述扣位适配的扣部。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测试接线单元以及具有该测试接线单元的接线排,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测试接线单元不需要专用的成端工具,依靠压接部与带V形开口的金属簧片配合,即可将线缆压入V形开口,实现线缆与金属簧片的导通,安装维护方便。此外在接线端以及金属簧片搭接部设置有防潮硅胶,能长期保持接续点的良好的电气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测试接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测试接线单元卸下压接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测试接线单元插入断路塞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测试接线单元插入保安单元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接线排的接线排架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接线排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接线排与保安单元配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日海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日海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619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