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物发光微生物数量快速检测仪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65525.2 | 申请日: | 200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673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张菊梅;吴清平;毛敏;李程思;吴慧清;张健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34 | 分类号: | C12M1/34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余炳和 |
地址: | 51007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发光 微生物 数量 快速 检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检测仪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生物发光微生物数量快速检测仪。
背景技术
当前,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威胁之一,而微生物数量是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项目。目前,微生物数量检测仍采用培养计数法,从开始培养到肉眼可见的菌落需要1~3天,操作繁琐,且局限于实验室,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容易出现人为的误差;而且目前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能够进行人工培养的只是3~5%,而且没有单独一种培养基或一套物理、化学条件能够满足样品中所有微生物的生理要求;同时,培养基的制备、平板培养、菌落计数等工作量大、费时、费力,提供的是历史性信息,不能满足企业生产质量控制、卫生监督检测需要快速获得微生物信息的要求。
ATP生物发光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由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Chappelle和Levin等)提出,可以检测ATP及与反应相关物质的浓度,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的优点。其原理是荧光素酶(Luciferase)以D-荧光素(Luciferin)、三磷酸腺苷(ATP)和O2为底物,在Mg2+存在时,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ATP既是荧光素酶催化生物发光的必需底物,又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在荧光素酶催化的发光反应中,ATP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其浓度与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D’Eustachio和Levin的研究表明,各生长时期的细菌均有较恒定水平的ATP含量,因此,提取微生物细胞ATP,利用生物发光法测出ATP的含量后,即可推算出样品中的含菌量,整个过程仅为十几分钟。由于生物发光法无需培养过程,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数分钟内可得到结果,已被不少国家广泛应用到食品工业的卫生质量控制和环境监测。最显著的应用是生产开始前生产线和环境的卫生状况检测,该法可在2分钟内得到设备表面清洁状况的检测结果,具有其它微生物检测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发达国家在微生物安全领域占有巨大的技术优势,以德国Merck公司及Berthold公司、日本TOA公司等为代表的ATP生物发光检测仪,可以检测到pg级、fg级甚至更低数量级的ATP含量,转化为微生物细菌数的含量可检测到样品中百个到万个细胞,检测所需时间仅为几十分钟或数小时。但他们的生物发光检测仪及其配套的试剂盒价格昂贵,简单的仪器一般为5~10万元/台,稍好的一套价格达到10~40万元/台,试剂盒的价格为30~50元/次,相对于我国的国情,检测成本太高。
在国内,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有生产简易的生物化学发光检测仪,与国外同类型机相比,这些仪器普遍存在体型大、笨重、不够稳定等不足,且没有配备良好的软件系统,检测结果不能直接反映样品微生物污染水平,基本上没有应用于食品工业的卫生质量控制和环境监测;北京生产的微弱发光测量仪是借助生物细胞自身的发光现象,研究其活性特征等,不适合用于微生物量的测定。目前,国内仅有数家疾病防治与卫生监督机构拥有ATP生物发光检测仪,且利用率不高。ATP生物发光技术在国内未得到较好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检测仪器检测时间慢、检测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成本低、检测速度快的生物发光微生物数量快速检测仪。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生物发光微生物数量快速检测仪,包括有相互连接的人机模块和电源模块,还包括有被测样品与发光试剂发生反应的反应测量室,与反应测量室连接、并能将反应测量室内混合物发出的冷光光源转换为电信号的光电倍增管,该光电倍增管另一端连接到用于将光电倍增管产生的电信号放大的宽带前置放大器,该宽带前置放大器另一端连接有用于将电信号进行筛选的信号甄别模块,该信号甄别模块电连接到用于将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出的中央处理模块,该中央处理模块连接到所述人机模块;在所述光电倍增管、宽带前置放大器、信号甄别模块、中央处理模块的外侧还套设有光电磁屏蔽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655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更换的转炉出钢口结构
- 下一篇:太阳能多功能四季高温发酵沼气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