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防扎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66096.0 | 申请日: | 2009-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973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夏华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华松 |
主分类号: | B60C19/12 | 分类号: | B60C19/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12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摩托车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防扎轮胎,属于国际专利分类B60C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各国均在研究一种“跑气保用”型的轮胎,并相继向市场推出了产品,其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为零压轮胎,是在失去压力的情况下,通过其胎体高强度钢丝帘布的特殊设计,使轮胎继续保持行驶状态。但是缺点有三个:无法解决极细微漏孔引起的慢性漏气,极易爆胎;轮胎在遇扎钉刺破的状态下,要送去维修站进行维修;制造成本昂贵,市场很难普及。
第二类为液体灌注轮胎,在轮胎刺破的状态下,其内胎中的液体将创口愈合;最大缺点是注入的液体具有特定的气候状态条件要求,在不同的条件下性能不一致;同时,灌注的液体影响了行车的动平衡,尤其是径向平衡。
第三类为内支撑式“跑气保用”轮胎,在突然失去胎压时,以胎中轴支撑钢圈或尼龙圈,使轮胎继续保持行驶功能,其主要的缺点为:必须到维修站维修,修复破损胎的费用昂贵、技术复杂。
第三类为内喷涂式粘胶轮胎,在轮胎刺穿时能有效防止轮胎跑气。但其主要缺点为:内喷涂工艺因技术限制,很难控制轮胎加工后的动平衡;内喷涂胶体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因温度提高,涂层流动而失去均匀固定的保护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真正具有良好稳定性能的摩托车防扎轮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摩托车防扎轮胎,包括胎面、胎肩和内胎面,由胎面内侧至整个胎肩的内胎面完整覆盖有一层均匀的固体胶层;以固体胶层覆盖后的内胎面的外形呈棱形网格状的固定格。
所述的固体胶层包括两层,即粘合面和石墨纤维稳定面。
所述的固体胶层采用了耐高温的以纳米石墨为填充物的橡胶。
所述的橡胶为天然橡胶及异物合成橡胶的合成体。
所述的石墨纤维稳定面为棱形网格状。
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防扎轮胎,其防漏防刺破效果明显,以尖状硬物刺进胎体进行试验,或在沙石路面上进行高速行驶试验,胎压测试正常,轮胎动平衡性能完好。从而大大实际使用率,减低了使用成本,提高了轮胎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轮胎内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固体胶层的分解示意图。
图中:1、胎面,2、胎肩,3、内胎面,4、固体胶层,5、粘合面,6、石墨纤维稳定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摩托车防扎轮胎包括胎面1、胎肩2和内胎面3,胎面1内两侧至胎肩2,粘贴一层均匀的固体胶层4,即纳米石墨为填充剂的高分子胶体,所述的高分子胶体为天然橡胶及异戊合成橡胶的合成体。
参见图2,固体胶层4覆盖后内胎面3的外形呈棱形网格状的固定格,即固体胶层4包括两层:粘合面5和石墨纤维稳定面6,石墨纤维稳定面(6)为棱形网格状。通过纳米石墨填充材料使粘胶防漏层的熔点温度保持在140℃,通过该防漏层保护整个胎面及弧形抬肩2的内侧,即在轮胎内层粘贴一层均匀的固体粘胶弹性体。操作时,将纳米石墨等原料通过分层技术导入,均匀混合,形成熔融状态下的粘胶弹性体。采用真空工艺将粘胶注入模具,以2.5cm为厚度成成型为弹性体胶带,通过热粘合技术自动完成保护层的粘贴工艺程序。
实验结果:在静态状态下将刺穿8处的正常充气轮胎置于水槽中30天,胎压维持正常。将这四组轮胎进行各种路况测试,速度为80km每小时,至145km每小时,累计行驶15000km,胎压仍未初始胎压。动平衡性能良好,内粘贴层稳定正常。
用直径≤7.62mm,夹度≤10mm的尖状硬物刺进胶体,或保留其内或拔出。在沙石路上以60km-80km时速行驶1000km,高速公路上以125km时速行驶1000km后,胎压测试正常,轮胎的动平衡性能完好,大大提高了子午线轮胎刺破后的使用率,大大减低了使用成本,提高了轮胎的安全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华松,未经夏华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660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