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反馈调速单位功率因数逆变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67542.X | 申请日: | 2009-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82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王佼;翟玉良;刘艳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彼岸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48 | 分类号: | H02M7/48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馈 调速 单位 功率因数 逆变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逆变器,属于电机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斩波式串级内反馈调速系统,由不可控整流器、晶闸管有源逆变器和升压斩波器三部分组成,工作时晶闸管逆变器的逆变角固定在最小值(30°左右)不变,通过改变斩波器的占空比向转子绕组提供频率相同且幅值可调的附加电势以达到改变转子电压,实现无极平滑调速的目的。通过使用发现,现有的斩波式串级内反馈调速系统存在两个缺点:
1、系统的功率因数仍然偏低,效率较低,减少了电机的使用寿命;
2、在逆变工作时,交流电源发生缺相或者突然跌落,由于直流电动势的存在,造成逆变颠覆。
有源逆变器采用触发晶闸管逆变的方式,而晶闸管属于半控型电力电子器件,关断时必须使其阳极电流减少到维持电流以下,这只有使阳极电压减少或反向的方法才能实现。关断时间长达150微秒,导致逆变角不可能为0°,而必须保持最小值30°,功率因数最大只有λ=cos30°=0.861,同时晶闸管触发环节易受干扰和缺乏自保护能力,它的触发灵敏度是变化的,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一些干扰信号就能使它误触发导通,尤其当电网波动、电源跌落或电机瞬时堵转时电流突变,经常造成快速熔断器及晶闸管同时烧坏故障,造成逆变失败。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上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功率因数高、电流畸变率极小、损耗小、性能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的内反馈调速单位功率因数逆变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内反馈调速单位功率因数逆变器,包括IGBT和二极管,采用三相桥式连接,与电源正极连接的三个上桥臂为IGBT的集电极与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组成的串联电路,与电源负极连接的三个下桥臂为IGBT的发射极与二极管的阳极相连组成的串联电路,上桥臂中的IGBT的发射极与下桥臂中的IGBT的集电极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内反馈调速单位功率因数逆变器,所述IGBT的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均连接有二极管,并且IGBT的发射极与二极管阳极相连,IGBT的集电极与二极管的阴极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不易受周围环境和干扰信号的影响,电流畸变率低,性能安全可靠。2.功率因数高,减小了损耗。3.结构新颖、成本低廉、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图中1为逆变器部分电路,它包括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和二极管,图中VT1-VT6代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D1-D6代表二极管,内反馈单位功率因数逆变器主要由这十二个器件组成。采用三相桥式连接,其中,D1、D3、D5采用共阳接法连接于逆变电压的正端,其阴极分别与VT1、VT3、VT5的集电极相连,组成三相桥的三个上桥臂,VT1、VT3、VT5的发射极分别与VT4、VT6、VT2的集电极连接,D4、D6、D2的阳极分别接在VT4、VT6、VT2的发射极上,而D4、D6、D2采用共阴接法接于逆变电压的负端。同时每个IGBT上都要并联一个反向二极管,其中每个IGBT的发射极与二极管阳极相连,IGBT的集电极与二极管的阴极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彼岸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彼岸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6754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管网叠压无负压稳流罐
- 下一篇:一种承压管道视频在线检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