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分流式双层烘床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69657.2 | 申请日: | 200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19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1/10 | 分类号: | F27B1/10;C22B1/214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许德山 |
地址: | 27110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流 双层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竖炉生球烘干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自分流式双层烘床,属竖炉生产用设备。
背景技术
竖炉是一种按逆流原理工作的热交换设备。入炉含水较湿的生球通过炉顶布料将生球布到屋脊形烘干床上,预热带上升的热废气和从导风墙出来的热废气在烘干床的下面混合,穿过烘干床与自烘干床向下滑的较湿生球进行热交换,使湿球干燥;干燥后的球团继续下降,经过预热带后进入焙烧带,在焙烧带进行高温反应,最后排出炉外。其中,入炉含水较多的生球如果没有获得充分干燥就进入预热带,会产生剧热爆裂,严重影响炉内料柱透气性,是制约竖炉球团矿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形式的屋脊形烘干床烘干面积小,烘干效率差,一般烘干布料料层厚度≤250mm,极易产生料层板结或死料点(长期停滞不动的料面点)。
公开号为CN2460529、专利号为00267276.6的新型竖炉烘床,三层烘床设置能够有效扩展竖炉生球烘干总面积,但也大大减少了竖炉预热带、燃烧带的有效长度;反折角的第二层烘干床,能显著改变生球自然下落轨迹,从而增加了料层松散度,以至于造成炉内料柱偏析现象,影响成品矿质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烘干床烘干面积小、新型竖炉烘床干燥带过长等所带来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改进、维修方便,适用于目前国内竖炉球团矿生产厂家推广应用的自分流式双层烘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采用如下方式来实现的:
一种自分流式双层烘床装置,包括上层烘干床、下层烘干床和热气分流烘干墙,上层烘干床和下层烘干床呈屋脊形倾斜状,热气分流烘干墙位于下层烘干床的床脊顶部;布料皮带位于上层烘干床的床脊顶上端;热气分流烘干墙的正下面是炉内导风墙,整个装置由炉顶集尘罩将其罩在其中,其特征在于上、下层烘干床分别由耐热箅板、连筋板和冷却水梁组装而成;热气分流烘干墙由耐火砖砌成。
所述冷却水梁由无缝钢管制成,构建起上、下层烘干床的横向骨架;以冷却水梁为支撑点,连筋板搭建在其上,起烘干床的纵向骨架作用,连筋板间留有间隙;耐热箅板镶嵌在连筋板上,分别构成上、下层烘干床。
所述的上、下层烘干床的“屋脊”的张开角度为100-110°之间。
所述的上层烘干床纵向间隙在30-40mm之间,下层烘干床纵向间隙在20-30mm之间。
上述的纵向间隙是指烘干床边缘与竖炉内壁之间的水平间距;“屋脊”的宽度是指两烘干床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
所述的上层烘干床的纵径(屋脊形斜坡的长度)小于下层烘干床的纵径。
所述的上层烘干床与下层烘干床的“屋顶”垂直间距在0.5-1m之间。
所述的上层烘干床耐热箅板间的缝隙在6-8mm之间。
所述的下层烘干床耐热箅板间的缝隙在5-7mm之间。
所述的上层烘干床耐热箅板间的缝隙大于下层烘干床耐热箅板间的缝隙。
上述冷却水梁是由无缝钢管制成,中间有冷却水流通;耐热箅板是条,连筋板是框,连筋板搭建在冷却水梁上、框住耐热箅板的一个个框,上下烘床各有16个这样的框;耐热箅板间留有缝隙。
上述热气分流烘干墙采用耐火材料转,砌筑于炉内导风墙上,主要用于将下层烘干床下的热废气分流引导至上层烘干床下,以加强上层烘干床的烘干效率。上层烘干床的纵径(“人”字形斜坡的长度)小于下层烘干床的纵径,(上层烘干床的纵径小,可加大湿球预热落下能力;下层烘干床的纵径大,可确保湿球充分预热效果)上层烘干床耐热箅板间的缝隙大于下层烘干床耐热箅板间的缝隙(上层烘干床下热废气较下层烘干床下热废气水分高,上层适当加大缝隙可确保热气充分接触进而干燥床上湿球)。
该装置安装在竖炉本体内上部。竖炉开机生产后,入炉含水较湿的生球通过炉顶布料皮带将生球布到屋脊形自分流式双层烘床的上层烘干床上,受重力作用,生球沿上层烘干床的纵向流至下层烘干床;正常生产后,入炉含水较湿的生球依次通过上层烘干床、下层烘干床干燥后,进入预热带、焙烧带进行高温反应,最后排出炉外。其中,二次冷却风自下而上,通过传统式炉内导风墙将热废气送至下层烘干床下,一部分通过下层烘干床的箅板缝隙和上层烘干床干燥过的生球进行热交换;另一部分则通过热气分流烘干墙直接导向上层烘干床下,与经过初次热交换的热废气混合后,通过上层烘干床的箅板缝隙和入炉含水较湿的生球进行热交换后,进入炉顶集尘罩。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层烘床设置,克服了传统式烘干床烘干面积小、效率低等弊端,同时也解决了专利号00267276.6”新型竖炉烘床”干燥带过长、料柱偏析等弊端,利用生球自重作用进行布料、烘干,可显著提升竖炉生球烘干效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696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