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发光的通用串行总线插座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70288.9 | 申请日: | 200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627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吴晟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14 | 分类号: | H01R12/14;H01R13/717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通用 串行 总线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用串行总线插座,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发光的通用串行总线插座。
背景技术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具有随插即用和传输速度快等优点,所以运用通用串行总线来传输的电子设备越来越普遍,更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个人计算机接口(Personal Computer Interface,PCI)、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和第二代个人系统接口(Personal System/2,PS/2)。
举例而言,现今的笔记本电脑上皆设置有多个通用串行总线插座,不但可供具有通用串行总线插头的鼠标予以连接,更可用以连接具有通用串行总线插头的随身硬盘、打印机和键盘。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两端皆具有通用串行总线插头的转接线来连接计算机的电子装置也越来越多,像是手机、数字相机和个人数字助理等。且由于轻薄短小是电子装置的设计趋势,因此通用串行总线插头和通用串行总线插座的体积也随之微型化。
但是,因通用串行总线插头和通用串行总线插座的体积越来越小,使用者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的尝试后,始能将通用串行总线插头正确地插入通用串行总线插座中。尤其是使用者身处于光线不足的使用环境时,更容易因使用环境的光线不足,发生找不到通用串行总线插座的情形。
因此,如何提出一种可发光的通用串行总线插座,使得使用者在光线不足的使用环境中也可快速地找到通用串行总线插座,即为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发光的通用串行总线插座,应用于插接通用串行总线插头,更可醒目地提示使用者通用串行总线插座的所在位置。
为达到前述目的以及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发光的通用串行总线插座,包括壳体,具有容置槽、其一端部形成有与该容置槽相通连的开口;舌板,设置在该容置槽中,且该舌板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通用串行总线信号端子,供与通用串行总线插头连接;发光单元,设置在该壳体上且接近该开口侧的一端,且该发光单元两端分别具有电接脚;以及一对导电臂,收容在该容置槽中,一端枢设在壳体的容置槽的一侧面,使另一端得以上下摆动自如设置,且该对导电臂的枢设端分别与该发光单元的电接脚连接,而该对导电臂的活动端在向下摆动时分别电性接触该舌板上的信号端子中的正电端子及负电端子,在该通用串行总线插头由该开口纳入于该容置槽时,该对导电臂的活动臂向上枢摆而离开该正电端子及负电端子,而令该发光单元停止发光;在该通用串行总线插头自该开口退出壳体时,该对导电臂的活动端枢摆而接触处在通电状态下的该正电端子及负电端子,而令该发光单元发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可发光的通用串行总线插座通过一对可上下摆动自如的导电臂分别与正电端子及负电信号的电性接触关系来控制发光单元的发光与否,进而避免如现有技术中因使用环境光线不足而发生使用者不易找到通用串行总线插座的情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可发光的通用串行总线插座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可发光的通用串行总线插座未插入通用串行总线插头下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可发光的通用串行总线插座已插入通用串行总线插头下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可发光的通用串行总线插座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以及
图5为图4所示的可发光的通用串行总线插座未插入通用串行总线插头下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1’ 可发光的通用串行总线插座
10、10’ 壳体
100、100’ 开口
101 容置槽
102 凹槽
11 舌板
110、111、112、113 端子
12、12’ 发光单元
120、121 电接脚
1200、1210 轴孔
130、130’、131、131’导电臂
14 罩体
2 通用串行总线插头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702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