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军用总线耦合器用印制板接线柱定位及铆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72939.8 | 申请日: | 200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76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曹建会;苟俊峰;杨印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1J15/10 | 分类号: | B21J15/10;H05K3/00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高尚梅 |
地址: | 30014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军用 总线 耦合 器用 印制板 接线柱 定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总线耦合器印制板装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军用总线耦合器用印制板接线柱定位及铆装装置。
背景技术
在军用总线耦合器用印制板生产过程初期,接线柱安装方式普遍采用手工方式,即用镊子直接安装;这种装配过程的随意性很大,一是接线柱与印制板的垂直度无法保证,一是接线柱方向始终无法摆正。由于接线柱与印制板的垂直度不够,造成铆接不紧,接线柱很容易松动,影响其电性能,另外,接线柱的开口方向受走线限制,必须与印制板长度方向平行,开口方向稍微偏差,会造成后期装配时,导线无法摆正焊接、短路或导线因为受力造成折断;此外,由于受安装空间限制,接线柱开口方向出现偏差,导线焊接后装配入壳体时,势必要摆正导线,这是有可能出现短路、焊点受力现象,严重的会造成导线折断,造成产品报废。
因此,急需一种能够适用于军用总线耦合器用印制板接线柱定位及铆装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军用总线耦合器用印制板接线柱定位及铆装的军用总线耦合器用印制板接线柱定位及铆装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军用总线耦合器用印制板接线柱定位及铆装装置,其中,它包括定位块和限位板,其中,定位块为金属制长方体状,在其上部开有横截面为矩形的凹槽,在其上部开有若干截面为矩形的凹槽,相邻凹槽间的槽壁形成定位筋;限位板为开有若干通孔的金属制矩形薄板,其厚度不大于定位块上部凹槽深度与相邻凹槽间的槽壁高度的差。
如上所述的定位筋的高度相等,且低于两侧槽壁。
如上所述的定位块采用硬度HRC≥62的合金钢制成。
如上所述的定位块采用合金工具钢制成。
如上所述的限位板采用II级强度的弹簧钢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定位块和限位板,可保证一次铆装合格,不存在报废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铆装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适合大批量生产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军用总线耦合器用印制板接线柱定位及铆装装置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军用总线耦合器用印制板接线柱定位及铆装装置定位块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军用总线耦合器用印制板接线柱定位及铆装装置定位块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军用总线耦合器用印制板接线柱定位及铆装装置定位块的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军用总线耦合器用印制板接线柱定位及铆装装置定位块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军用总线耦合器用印制板接线柱定位及铆装装置限位板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军用总线耦合器用印制板接线柱定位及铆装装置限位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军用总线耦合器用印制板接线柱定位及铆装装置进行介绍:
如图1所示,一种军用总线耦合器用印制板接线柱定位及铆装装置,包括定位块和限位板。
如图2-5所示,其中,定位块为金属制长方体状,在其上部开有横截面为矩形的凹槽,在其上部开有若干截面为矩形的凹槽,凹槽的尺寸根据待定位及铆装的印制板接线柱的尺寸确定,相邻凹槽间的槽壁形成定位筋,定位筋的高度相等,且低于两侧槽壁,一般定位筋的宽度与军用总线耦合器用印制板接线柱顶端凹槽的尺寸相匹配。上述金属为硬度HRC≥62的合金钢,如合金工具钢。如图6、7所示,限位板为开有若干通孔的金属制矩形薄板,上述金属为II级强度的弹簧钢,其厚度不大于定位块上部凹槽深度与相邻凹槽间的槽壁高度的差,限位板上通孔的数量和位置根据待定位及铆装的印制板接线柱的位置及尺寸确定。
使用工上述装置定位及铆装的印制板接线柱的过程如下:
(1)将限位板放入定位块的槽内;
(2)将接线柱依次装入定位孔,保证接线柱的方向槽装入定位块的定位筋上:
(3)按接线柱的数量正确安装印制板,保证接线柱均安装到印制板的金属化孔内;
(4)用铆接装置依次将接线柱初铆装,每个接线柱第一次铆装不能到位,防止因单个接线柱受力过大造成金属化孔的形变,在所有接线柱均铆完第一遍后,再对每个接线柱进行最后铆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七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729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离心机浇铸自动控制系统
- 下一篇:车辆转向节锻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