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直线发动机扫气箱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77777.7 | 申请日: | 2009-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468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左正兴;毛金龙;田春来;王东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B67/10 | 分类号: | F02B6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付雷杰;郭德忠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线 发动机 扫气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线发动机扫气箱,属于动力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面临着能源和环保的巨大压力,因此各种节能和新能源技术蓬勃发展。自由活塞式内燃发电机就是在这样的能源和环保的大背景下,近十年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动力。它将自由活塞式内燃机和直线发电机耦合为一体,通过往复直线运动的自由活塞组件切割磁力线,实现燃料化学能直接向电能的转化。该类直线发电机拥有一个重要的部件,即直线发动机扫气箱。对于采用扫气箱进气方式的直线发电机,该扫气箱既要保证良好的气密性,实现扫气箱负压进气与高压进气,还要保证直线连杆水平运动的平稳性,保证一定精度的直线往复运动,达到缸内进气和扫气要求。其截面形状和壁面尺寸决定了扫气形式,最终决定该动力装置的燃烧特性、排放特性和性能。
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点主要包括:直线运动往复速度大,频率高,一般扫气箱密封性较差,使得缸内进气扫气压力不足,影响燃烧与排放,显著地影响性能。现有直线发动机,特别是采用扫气箱进气的机型,由于外部气流较弱,难以有效混合燃料,使得扫气箱进气效果较差,难以稳定燃烧,大大降低了发动机可靠性和稳定性。现有扫气箱内部结构简单,未考虑与上部缸盖结合的进气扫气道形状,无法实现分层扫气,扫气效果差,尾气碳烟浓,燃烧排放效果较差,不符合环保要求,也影响了整机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发动机扫气箱不适用于直线发动机的问题,提出一种直线发动机扫气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线发动机扫气箱,包括:扫气箱主体、滚珠轴承、橡胶密封圈和箱内喷油系统;其中,扫气箱主体为一个下面为台体上面为柱体的倒T形实体,在柱体的中心位置开有内部空腔,空腔的型线由半径不同的圆弧组成,圆弧度各不相同,呈非对称结构,圆心均位于柱体的中心;在空腔的中心位置开有台阶状的通孔,装有滚珠轴承;靠近空腔位置的通孔中间处开有一个圆环状凹槽,装有橡胶密封圈;在空腔的上方开有台阶状通孔,通孔的上部为螺纹孔,装有箱内喷油系统,螺纹孔的大小与箱内喷油系统的螺纹相匹配,通孔下部与空腔相通;箱内喷油系统直接将燃油混合气喷入扫气箱主体;滚珠轴承与扫气箱主体通过橡胶密封圈紧固连接;箱内喷油系统与扫气箱主体紧固连接。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扫气箱尾气排放碳烟低;本实用新型为箱内喷油,燃料的燃烧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扫气箱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扫气箱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线发动机扫气箱,如图1所示,包括:扫气箱主体1、滚珠轴承2、橡胶密封圈3和箱内喷油系统4;其中,扫气箱主体1为一个下面为台体上面为柱体的倒T形实体,在柱体的中心位置开有内部空腔在柱体的中心位置开有内部空腔,空腔深度25mm,空腔的型线由半径不同的圆弧组成,按顺时针方向,从右向左圆弧的直径依次为38mm、50mm、38mm和50mm;其圆弧度依次为109°、49°、79°和49°,圆心均位于柱体的中心;如图2所示,在空腔的中心位置开有台阶状的通孔,左侧通孔直径为15mm深度为20mm,装有滚珠轴承2;右侧通孔直径为8mm深度为8mm;右侧通孔中间处开有一个圆环状凹槽其宽度为3mm直径为12mm,装有橡胶密封圈3;在空腔的上方开有台阶状通孔,通孔的上部为螺纹孔,螺纹直径为12mm深度为12mm,装有箱内喷油系统4,螺纹孔的大小与箱内喷油系统4的螺纹相匹配,通孔下部直径为6mm与空腔相通;箱内喷油系统4直接将燃油混合气喷入扫气箱主体1;滚珠轴承2与扫气箱主体1通过橡胶密封圈3紧固连接;箱内喷油系统4与扫气箱主体1紧固连接。
实施例2
同实施例1,其中不同的是空腔的型线按顺时针方向,从右向左圆弧的直径依次为50mm、38mm、50mm和38mm;其圆弧度依次为49°、109°、49°和79°。
实施例3
同实施例1,其中不同的是空腔的型线按顺时针方向,从右向左圆弧的直径依次为38mm、50mm、38mm和50mm;其圆弧度依次为79°、49°、109°和4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777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耕机
- 下一篇:一种超大直径深竖井工程施工配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