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冲击吸收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79013.1 | 申请日: | 2009-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75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黎吉明;陈守彬;谭周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文庆 |
主分类号: | F16F9/00 | 分类号: | F16F9/00;F16F9/32;F16F9/36;F16F9/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13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吸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橡胶空气弹簧总成和减振器领域,特别是一种橡胶空气弹簧总成和减振器组合为一体的冲击吸收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应用于车辆悬挂系统中的橡胶空气弹簧(或是钢板弹簧)和减振器已经成为两个必不可少的部件单独使用,作为车辆部件使用,其安装空间和固定条件的需求较大。其中,橡胶空气弹簧作为单一部件使用具有减振和缓冲作用,其承载能力差,单一应用的范围已经越来越小;而减振器虽同时具有减振、承载和缓冲作用,但在高速机械设备所产生的高频振动或重载荷、低速机械设备所产生的低频振动的减振隔振要求,尤其自由振动衰减时间仍不能迅速降低的要求,仍存在较大的缺点,高速工作中其散热效果并不理想,使用寿命也会大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节约安装空间,简化固定条件,提高散热效果,适用范围广,集减振、承载、缓冲和吸收冲击作用为一体的冲击吸收器。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冲击吸收器,包括橡胶空气弹簧总成和减振器,所述橡胶空气弹簧总成由上盖、进气咀、空气弹簧橡胶件和下座组成,所述上盖套接在减振器活塞杆上,所述进气咀安装在所述上盖上,所述空气弹簧橡胶件上端与所述上盖靠橡胶件止口的压力自密封组合在一起,所述空气弹簧橡胶件下端与所述下座靠橡胶件止口的压力自密封组合在一起,所述下座套接在减振器筒体上。
所述上盖包括一平面板体以及设于该平面板体下端的内、外环形体,所述内、外环形体之间安装有缓冲块,所述内环形体与减振器活塞杆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空气弹簧橡胶件的止口与所述外环形体的外表面配合。
所述下座顶端设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套接在减振器活塞杆上,所述下座下端与减振器筒体之间设有密封圈。
所述下座底端安装有一托板,且所述托板固定于减振器筒体上。
所述减振器上、下两端均安装有一连接接头。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因而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该冲击吸收器为橡胶空气弹簧总成和减振器组合一体技术,两者的结合节约了在车辆中的安装空间,简化了固定条件,使其同时具有橡胶空气弹簧和减振器的功能及优点,具备承载、缓冲和减振作用,并起到吸收冲击的作用,适于车辆悬挂和悬置系统使用,特别是高速重载车辆。
第二,本实用新型在上盖下端设置的缓冲块以及下座顶端设置的缓冲垫,可有效防止下座与上盖在吸收冲击作用时直接碰撞而受损坏,增加橡胶空气弹簧总成的使用寿命。
第三,上盖、下座与减振器之间均设有密封圈,使橡胶空气弹簧总成与减振器连接具有良好的气密性,保证了橡胶空气弹簧总成利用空气压力吸收冲击的作用。
第四,下座底端设有的托板,可防止下座产生相对向下的位移,固定了下座与减振器之间的位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冲击吸收器,包括橡胶空气弹簧总成1和减振器2,橡胶空气弹簧总成1由上盖11、进气咀12、空气弹簧橡胶件13和下座14组成,上盖11套接在减振器活塞杆21上,所述进气咀12安装在上盖11上,空气弹簧橡胶件13上端与上盖11靠橡胶件止口的压力自密封组合在一起,空气弹簧橡胶件13下端与下座14靠橡胶件止口的压力自密封组合在一起,下座14套接在减振器筒体22上。
如上所述,上盖11包括一平面板体111以及设于该平面板体111下端的内、外环形体112、113,内、外环形体112、113之间安装有缓冲块3,内环形体112与减振器活塞杆21之间设有密封圈5;空气弹簧橡胶件13的止口与外环形体113的外表面配合。下座14顶端设有缓冲垫4,缓冲垫4套接在减振器活塞杆21上,下座14下端与减振器筒体22之间设有密封圈8。密封圈5和密封圈8的设置,能使橡胶空气弹簧总成1与减振器2的连接具有良好的气密性,保证了橡胶空气弹簧总成1利用空气压力吸收冲击的作用。缓冲块3和缓冲垫4的设置也可有效防止下座13与上盖11在吸收冲击作用时直接碰撞而受损坏,从而达到增加橡胶空气弹簧总成1使用寿命的目的。
下座14底端安装有一托板6,且托板6固定于减振器筒体22上,用于固定下座14在减振器筒体22上的位置,防止下座14产生向下的位移。减振器2上、下两端均安装有一连接接头7,方便了冲击吸收器的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文庆,未经李文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790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