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色注塑模具的顶杆强制复位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84864.5 | 申请日: | 2009-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799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黄乐文;任拥军;肖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凯达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42 | 分类号: | B29C45/42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严志平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昆***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注塑 模具 强制 复位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色注塑模具顶杆强制复位机构,属于模具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双色注塑模具顶杆强制复位机构在双色注塑模具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决定了注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而目前市场上采用的顶杆强制复位机构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a)利用复位杆弹簧直接回位,此种方式保护模具安全系数不高;
b)采用外置强制复位机构,此种方式中应用的外置的强制复位机构加工不易,给拆、装模具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模具设计的空间也比较受限;
c)利用电子式或机械式近接开关,会受到使用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短路或是电子讯号错乱,无法确实保护模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可有效保证制品不被铲伤的具有滑块顺序驱动机构的双色模具。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双色注塑模具的顶杆强制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出杆、连接杆、树脂开闭器和开闭器导套,其中,顶出杆固定在注塑机台上,其上部与连接杆固定连接,而连接杆的另一端则固定连接有树脂开闭器,而开闭器导套则固定在双色注塑模具的上顶出板上,开闭器导套与树脂开闭器相互配合,其配合为过盈配合。
上述的开闭器导套、树脂开闭器、连接杆可以制作为标准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弥补了双色注塑模具因幕盘旋转无法安装强制复位螺杆的不足,确保了双色注塑模具动作的安全性,同时提高了制品的成品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双色注塑模具开模后顶出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双色注塑模具开模后复位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完全复位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中主要附图标记含义为:
1、定模固定板 2、定模板 3、动模板 4、模脚
5、动模固定板 6、下模板 7、上模板 8、顶出杆
9、连接杆 10、树脂开闭器 11、开闭器导套
12、复位杆 13、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双色注塑模具开模后顶出状态示意图。
如图1所示:双色注塑模具,包括定模板2、定模固定板1、动模板3、模脚4、动模固定板5、上模板7和下模板6,其中,定模板2和动模板3的型芯相对形成型腔,定模固定板1位于定模板2的上部,而动模板3的下部为模脚4,在模脚4的中间设置有上顶出板7和下顶出板6,上顶出板7位于下顶出板6的上部,而在模脚4的下部还设置有动模固定板5,而双色注塑模具上的顶杆强制复位机构,包括顶出杆8、连接杆9、树脂开闭器10和开闭器导套11,其中,顶出杆8固定在注塑机台上,其上部与连接杆9固定连接,而连接杆9的另一端则固定连接有树脂开闭器10,而开闭器导套11则固定在双色注塑模具的上顶出板7上,开闭器导套11与树脂开闭器10相互配合,其配合为过盈配合。
制品成型双色注塑模具分模后,注塑机台运作,带动顶出杆8向前推进,此时连接杆9上的树脂开闭器10受推力影响伸向开闭器导套11内,与开闭器导套11配合,完成顶出动作。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双色注塑模具开模后复位状态示意图。
如图2所示:顶出完成后,注塑制品取出,注塑机台后退,顶出杆8随着注塑机台向后退出,连接杆9上的树脂开闭器10也向后退出,开闭器导套11通过其与树脂开闭器10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的影响,带动上顶出板7和下顶出板6后退,在复位杆12和复位弹簧13的辅助下完成上顶出板7和下顶出板6的复位动作。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完全复位后的状态示意图。
如图3所示:上顶出板7和下顶出板6完全复位后,顶出杆8、连接杆9和树脂开闭器10在注塑机台的运动下继续抽回,直至离开下顶出板6。
此外,上述的连接杆9、开闭器导套11、可以制作为钢材为SUJ2、硬度为58HRC的标准件,而连接杆9和顶出杆8的长度取决于注塑机台顶出行程的大小。
以上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凯达电子(昆山)有限公司,未经凯达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848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次性注射器外套成型模具
- 下一篇:单点针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