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筋混凝土柱预留插筋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86202.1 | 申请日: | 200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816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朱旭东;华士辉;屠轶涛;陶金;陈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4 | 分类号: | E04G21/14;E04C3/34;E04C5/01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郑玮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筋混凝土 预留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钢筋混凝土柱预留插筋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基础建设及建筑业迅速发展,特别是综合交通枢纽得以新建,为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提供便利的交通及舒适的环境。其中,交通枢纽中大跨度的建筑层出不穷,如航站楼、高速铁路站房、轨道交通车站、磁浮站房、公交中心车站等交通建筑都有别于常规的房屋建筑。突出表现在平面面积超大、结构超长、跨度大、荷载大,劲性结构、预应力结构占主导,而大面积、大体量、大吨位的劲性钢筋混凝土柱、梁吊装需在结构底板完成后进行;且由于底板面起伏或机械性能等条件限制原因,需在整排钢筋混凝土柱位置作为吊装开行路线。
吊车以结构底板作为承载,行驶路线上有一排钢筋混凝土柱,要求钢筋混凝土柱的插筋高度不高于500mm,即所述高位钢筋超过底板面的最大允许距离不高于500mm。现有的柱插筋底面标高均以结构面标高起算,高位插筋高度超过了吊车行驶要求的控制高度500mm,会致使吊车不能顺利开行。如将钢筋弯折至结构面,但复位后钢筋会有损伤,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因此,在大体量钢结构吊装过程中,如何使得起重吊车行驶路线上整排钢筋混凝土柱插筋不影响吊车行进,同时达到不损伤钢筋混凝土柱主筋的目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柱预留插筋结构,可以在针对大体量钢结构吊装过程中,防止吊车行驶路线上整排钢筋混凝土柱插筋影响吊车行进,同时可以达到不损伤钢筋混凝土柱主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钢筋混凝土柱预留插筋结构,在底板的用于设置钢筋混凝土柱的地方预留柱孔,所述预留钢筋的下端均埋设在底板内,上端均伸出所述预留柱孔的孔底面并在上端设有用于连接后续主筋的连接头。
进一步,相邻的所述预留钢筋高低错开设置,分成高位钢筋和低位钢筋。
进一步,相邻的所述预留钢筋的连接头的高度差为预留钢筋直径的37倍距离且大于500mm。
进一步,所述预留柱孔的深度是相邻的所述预留钢筋的连接头的高度差减去高位钢筋超过底板面的最大允许距离后再加上一接头长度所得的长度。
进一步,所述预留柱孔的内侧壁与对应的钢筋混凝土柱之间留有一操作距离。
进一步,所述操作距离为70mm-120mm。
进一步,所述连接头为直螺纹接头。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所带来的有益结果是:
本实用新型钢筋混凝土柱预留插筋结构与传统预留插筋结构不同,通过在底板的用于设置钢筋混凝土柱的地方预留柱孔,降低了柱底面施工标高,使得插筋顶面标高降低,即使得预留钢筋露出底板面的高度低于吊车的底盘离地距离,从而使得吊车顺利开行,进而,无需像传统预留插筋那样进行弯折并复位,最终,达到不损伤钢筋混凝土柱主筋、保证施工质量的目的。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钢筋混凝土柱预留插筋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附图给出。
图1是吊车在底板上的开行路线平面图;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钢筋混凝土柱插筋剖面图(即图2的剖面图)。
图中,1-底板、11-底板面、2-钢筋混凝土柱、3-开行路线、4-预留柱孔、41-孔底面、5-高位钢筋、6-低位钢筋、7-吊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的钢筋混凝土柱预留插筋结构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而仍然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实用新型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作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更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862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套筒定位装置
- 下一篇:折线先张拉法预应力构件松、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