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尿素氨冷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90985.0 | 申请日: | 2009-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05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庆喜;王延峰;魏传国;刘吉祥;陈才修 | 申请(专利权)人: | 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73/02 | 分类号: | C07C273/02;C07C275/0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王吉勇 |
地址: | 25221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尿素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尿素生产系统的氨冷装置,尤其是一种突破了传统水溶液尿素氨冷器的布置高度局限的新型尿素氨冷装置。
背景技术
如何降低水溶液尿素装置的消耗是我国尿素企业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受工艺的限制,水溶液尿素装置的氨冷凝器被固定在框架的顶层,对循环水的压力要求较高,导致装置的动力消耗大。现有的水溶液尿素装置的氨冷凝器在框架的顶层六楼,氨冷底部出液需进入液氨缓冲槽,由于工艺对其安装高度的依赖性很大,故氨冷凝器的位置变化不大,有的厂家为了降低氨冷凝器的高度,采取降低一吸塔位置的方法,降低高度非常有限,最多能降2米左右,节能效果不是很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流程简单,便于操作控制,有效降低动力消耗的新型尿素氨冷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尿素氨冷装置,包括氨冷凝器、液氨缓冲槽、一吸塔、氨泵和尿素合成塔,所述液氨缓冲槽包括液氨缓冲槽A和液氨缓冲槽B,液氨缓冲槽A和液氨缓冲槽B分别设置在整体框架的五层和二层,且所述两缓冲槽之间通过管线连通;液氨缓冲槽A通过管道与一吸塔进口连通,一吸塔的出口通过管道与设置于整体框架三层的氨冷凝器连通,氨冷凝器通过管道与液氨缓冲槽B连通,液氨缓冲槽B通过氨泵与尿素合成塔连通,氨泵副线通过管道与液氨缓冲槽A连通。
本实用新型设置两个液氨缓冲槽,一个在框架的二楼,另一个在框架的五楼,两缓冲槽用管线连通。氨冷凝器放在框架的三楼,液氨自二楼的液氨缓冲槽底部经氨泵进入尿素合成塔,氨泵的副线进入五楼的液氨缓冲槽。外界来液氨进入五楼液氨缓冲槽经连通管进入二楼的缓冲槽,一吸塔的顶底回流氨自五楼的液氨缓冲槽进入一吸塔,一吸塔气相直接进入三楼的氨冷凝器进行冷凝吸收。
本装置流程简单,便于操作控制,通过控制两液氨缓冲槽的液位便可保证系统的稳定,与传统工艺相比,氨冷凝器的位置下移了近15米,尿素循环水压力可降低0.15Mpa,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动力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1.液氨缓冲槽A,2.一吸塔,3.氨冷凝器,4.液氨缓冲槽B,5.氨泵,6.尿素合成塔,7.氨泵副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中,液氨缓冲槽A1和液氨缓冲槽B4分别设置在整体框架的五层和二层,且所述两缓冲槽之间通过管线连通;液氨缓冲槽A1通过管道与一吸塔2进口连通,一吸塔2的出口通过管道与设置于整体框架三层的氨冷凝器3连通,氨冷凝器3通过管道与液氨缓冲槽B4连通,液氨缓冲槽B4通过氨泵5与尿素合成塔6连通,氨泵副线7通过管道与液氨缓冲槽A1连通。
本实用新型设置两个液氨缓冲槽,一个在框架的二楼,另一个在框架的五楼,两缓冲槽用管线连通。氨冷凝器3放在框架的三楼,液氨自二楼的液氨缓冲槽B4底部经氨泵5进入尿素合成塔6,氨泵副线7进入五楼的液氨缓冲槽A1。外界来液氨进入五楼液氨缓冲槽A1经连通管进入二楼的液氨缓冲槽B4,一吸塔2的顶底回流氨自五楼的液氨缓冲槽A1进入一吸塔2,一吸塔气相直接进入三楼的氨冷凝器3进行冷凝吸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909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电子地图的信息发布系统
- 下一篇:具有定位件的可携式无线3G路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