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太阳能供电LED照明充电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91222.8 | 申请日: | 2009-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747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姜俊旗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俊旗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F21S9/03;F21V23/00;H02J7/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太阳能 供电 led 照明 充电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供电LED照明的高效智能充电电路。
技术背景:
LED作为第四代新型光源,具有低电压供电、节能、使用寿命长等有点,稳定的亮度需要用恒定电流来驱动LED,并且无论输入电压如何都必须要保持该电流的恒定。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与环保节能的LED组成照明系统是理想选择。但是要实现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后能够充分地被LED光源利用,使其使用寿命更长,发光更稳定,需要高效稳定的驱动电路来实现。因此保证太阳能供电电流稳定成为LED照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太阳能向蓄电池充电以及对LED的稳定电流供电问题。以提高LED和蓄电池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的技术方案为:采用专用的IC芯片,此芯片内含独立的电压控制电路和限流放大器,可以控制芯片内的驱动器,驱动器提供电流可达500mA,电池额定电压为12V,容量为7Ah,VIN=18V,VF=13.8V,VOC=15V,Imax=500mA,IOCT=50mA。由于充电器始终接在蓄电池上,为防止蓄电池电流倒流入充电器,在串联调整管与输出端之间串入一只二极管。此电路大大简化了电路的软件和硬件设计,提高系统大可靠性。
附图说明:
附图1、本发明电路原理图
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为:太阳能供电的LED照明的高效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准确的充电电压控制和高限流,当电压或者温度较低时,能使充电进入涓流状态,以保障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其内部基准电压能有效地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且变化规律与电池的变化特性相协调。保障电池能够充分充电并且不会产生严重过充现象。首先,对IC的各个管脚进行说明:、1、CS out 2、CS- 3、CS+ 4、CL 5、VIN 6、GND 7、充电指示 8、过充电终止 9、过充电指示 10、状态电平控制11、充电启动 12、均流偏置 13、电压检测 14、补偿 15、流出 16、流入。
太阳光转化的电能一端进入R1以18V输入电压加入后,另一端连接至Q1的发射极和IC的引脚2、引脚4,同时R1的前端连接与R7的一端,以及IC的引脚3、引脚5,Q1的基极连接与IC引脚11,Q1的集电极与引脚16以及蓄电池正极相连接,R7的另一端连接至指示发光二极管D2的一端,发光二极管D2的另一端连接与IC的引脚7,IC的引脚1直接连接与IC的引脚8,IC的引脚6接地,IC的引脚9闲置,IC的引脚10一端连接至R2,IC的引脚11一端连接至R3,IC的引脚12一端连接至R4、R5,IC的引脚13一端连接至R4、R6,IC的引脚14一端连接至电容器C1,电容器C1的另一端接地,R2的另一端连接至R4、R6,R3的另一端连接至R5,同时R5的一端接与蓄电池另一端接与R4,R4另一端接与R6,R6的另一端接地。由R4、R5、R6组成电源充电中断时蓄电池的放电保护电阻。
开始恒流充电,充电电流为500mA,电池电压逐渐升高。电流同时通过R7到达D2,D2点亮显示状态为充电,引脚1、2、3属于电流检测比较电路,监测电流的变化情况,并将变化情况通过引脚11进行电流偏置,引脚14进行补偿,当电池电压达到过充电压VOC的95%(即14.25V)时,引脚13检测到之后,电池转入过充电状态,充电电压维持在过充电电压,充电电流开始下降,引脚9开始指示。通过引脚4进行限流充电。维持在25Ma。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一次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故凡以本实用新型之形状、原理所作之变化,均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俊旗,未经姜俊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912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