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捷舒适强制型机动车驾驶安全带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92433.3 | 申请日: | 2009-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138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建民 |
主分类号: | B60R22/12 | 分类号: | B60R22/12;B60R22/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180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捷 舒适 强制 机动车 驾驶 安全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设及一种便捷舒适强制型机动车驾驶安全带。
技术背景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这种“便捷舒适强制型机动车驾驶安全带”技术。目前,现有的两种安全带技术,其中第一种老式驾驶安全带其在一定条件下虽然能够减小驾驶员上身前倾的距离,但它的松紧度不够合理,其车身在一定速度行驶中急刹车或碰撞时,驾驶员上身的局部还是能够接触到方向盘的,因此它对驾驶员上身前倾距离拦截还是达不到最佳有效的位置的;而且其带体的宽度和厚度也相对过窄薄,因此它在拦截时,前倾者的身体感受是不够舒适的——这样,驾驶员对它的使用率就会受到影响;再有,其第二种“充气组合式机动车驾驶安全带”其在驾驶员前倾时虽然能够使之达到安全舒适的效果,但其应用起来也是不够方便——这样,便影响了驾驶员对它的使用率——使用率低,驾驶员的安全保障系数就会相应降低。因此,以上两种现有技术在对机动车驾驶员等使用者的安全保护及其应用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对机动车驾驶员安全保护方面显露出来的缺陷和问题,因而提供一种其安全性能更为科学合理、安全程度更高的“便捷舒适强制型机动车驾驶安全带”技术。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将用皮革与海绵和金属丝组合而成的弧形的、不能折叠的带体,使其一头与固定在驾驶座椅靠背右侧下方座椅腿上的可上下调节的金属管体上部固定连接,其另一头与固定在驾驶座椅靠背左侧下方座椅腿上的可上下调节的金属管体上部活动连接——便构成了这种即便捷舒适,又带有强制型的安全保护带技术装置。该项技术的优点就在于:这样的带体在受到外力挤压时,它产生的反作用力是缓冲的,而且带体主部本身的材质又是具有弹性的;并且,连接带体两头的金属管受力后也同时产生弹性的反作用力,以达到双重缓冲减震的效果;同时,其带体主部(拦挡带体)向前缓冲的安全距离是受座椅两侧金属管自身的硬度及座椅靠背后连接其两端金属管的布带来有效控制的,以此来达到该实用新型技术对机动车驾驶员(包括非驾驶使用者)更安全有效地保护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该技术能够给机动车驾驶者(包括非驾驶使用者)提供一种既便捷使用又舒适安全的保护装置;二、由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是带有强制性的技术特点,它便能够大大提高机动车驾驶者(包括非驾驶使用者)对其安全装置的使用率,以增加驾驶者及非驾驶使用者的安全率;三、它能够给我们的道路安全带来积极的辅助作用。
本实用新型技术的目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方式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的左侧面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1中,1.拦挡带;2.活动支撑管;3.固定支撑管;4.助力带;5.座椅靠背;6.方向盘;7.座椅垫。
图2为本实用新型非使用时打开状态下的左侧面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2中,1.拦挡带;2.活动支撑管;3.固定支撑管;4.助力带;5.座椅靠背;6.方向盘;7.座椅垫。
图3为本实用新型正面整体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3中,1.拦挡带;2.活动支撑管;3.固定支撑管;5.座椅靠背;7.座椅垫;8.调节梁;9.调节连接体;10.调节带;11.活动连接处;12.弹簧;13.拦挡带上边;14.拦挡带下边;15.连接杆;16.座椅后退;17.轨道;18.活动钩卡;19.连接梁。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助力带部分在座椅背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中,2.活动支撑管;3.固定支撑管;4.助力带;20.连接环;21.助力带右半部分;22.助力带左半部分;23.助力带右半部头边;24.助力带左半部头边。
图5为本实用新型拦挡带部分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中,8.调节梁;9.调节连接体;10.调节带;13.拦挡带上边;14.拦挡带下边;18活动钩卡;19.连接梁。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中,显示该实用新型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拦挡带(1)和支撑管(2、3)及助力带(4)组合而成;(1)是该技术的主体部分,它在使用状态下,与座椅靠背(5)的弧度的中心直距可由25厘米扩展至50厘米,以适应不同体形驾驶员的使用,它(1)与方向盘(6)的直距应保持在20厘米上,以不影响正常的驾驶动作;支撑管(2、3)分别设置在驾驶座椅靠背(5)的左右两侧,其两侧的支撑管(2、3)结构和位置均是等同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建民,未经李建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924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玻璃防冻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车辆开门后视警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