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视微创O型抓钳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95577.4 | 申请日: | 200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783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钟鸣;申屠银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康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29 | 分类号: | A61B17/29;A61B18/1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 33209 | 代理人: | 屠福河 |
地址: | 311501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视 型抓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抓钳,特别是一种直视微创O型抓钳,它主要适用于对人体腹腔内病灶周边的管状器官进行牵引和游离,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直视微创腹腔镜人体腹腔内手术中,需要对人体腹腔内病灶部位周边的管状器官进行牵引和游离,以便手术部位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手术操作。现有技术是采用普通的剥离钳对病灶部位周边的管状器官进行牵引和游离,因剥离钳没有专用的椭圆型钳夹设计,也没有无损齿型设计,极易造成器管的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不会随意损伤器官的直视微创O型抓钳。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直视微创O型抓钳包括固定手柄、活动手柄、钳杆、钳夹座、拉杆、转轮、转轮套、滚轮、滚珠套、连接套、拉杆套、固定套、拉杆座、冲洗孔盖、钳夹、连板和拉杆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钳夹为椭圆型钳夹,在该椭圆型钳夹的内侧设置有弯形的无损齿;还设置有限位座,所述的限位座安装在活动手柄上,且在固定手柄上开有电凝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效果:结构设计合理,设计有椭圆型钳夹和无损齿型,可有效地进行管状器官的牵引和游离,且牵引和游离效果好,手术方便安全,对患者的器官损伤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俯视放大图。
图3为图2中椭圆型钳夹张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固定手柄1、活动手柄2、钳杆4、钳夹座5、拉杆6、转轮7、转轮套8、滚轮9、滚珠套10、连接套11、拉杆套12、固定套13、拉杆座14、限位座16、冲洗孔盖18、椭圆型钳夹19、连板22和拉杆连接头15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手柄1和活动手柄2用固定螺钉3连接,可以转动;拉杆槽15开在活动手柄2上,限位座16安装在活动手柄2上,电凝安装孔26开在固定手柄1上。
钳杆4与转轮7焊接固定,转轮套8安装有两个滚轮9,固定套13塞入转轮套8内,连接套11安装在转轮套8外,滚珠套10安装在转轮套8和滚轮9及连接套11外将其固定;拉杆套12塞入连接套11内,固定手柄1安装在拉杆套12和连接套11外将其固定;转轮套8穿入转轮7,冲洗孔17穿过转轮7和转轮套8,转轮套8于转轮7焊接固定,冲洗孔盖18插入冲洗孔17连接。
两片椭圆型钳夹19的内侧设置有弯形的无损齿24,无损齿24夹紧时互相吻合,另一端互相交叉,在交叉处用钳连接销20连接在钳夹座5上,可以转动;两片椭圆型钳夹19的底端用连板连接销21连接在两片连板22上,可以转动;两片连板22用拉杆连接销23固定在拉杆连接头25的一端,拉杆连接头25的另一端于拉杆6的一端焊接固定,拉杆12的另一端设置有拉杆座14。
拉杆6穿入钳杆4,穿过转轮套8、拉杆套12和固定套13,拉杆座14套入拉杆槽15吻合固定,钳夹座5焊接固定在钳杆4上;这时只要握紧手柄,活动手柄2拉动拉杆6,拉杆9拉动椭圆型钳夹19,钳头闭合;张开手柄,钳头张开。
本实用新型的钳夹呈椭圆型并活动灵活,并设计设置有无损齿24,在直视微创腹腔镜人体手术中,呈椭圆型的钳夹夹紧器官具有一定的空间,无损齿24的齿型呈圆形,夹紧不会随意损伤器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转轮7,在手术应用中,钳夹可以360°转动,方便于手术的顺利进行,达到其多功能性。
本实用新型在活动手柄2上安装有限位座16,在固定手柄1上安装有电凝安装孔26,限位座16的安装在手术应用中,拉动钳夹器械不会随意损坏;电凝安装孔26的安装,可以在孔内安装电凝插座,达到O型抓钳电凝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以冲洗消毒,也可以用高温消毒。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直视微创,是指手术过程中不用气腹,在直视下进行手术,不需要在人体体内有一定的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康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康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955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