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00097.2 | 申请日: | 2009-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567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周毅;石先奎;杨忠晏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40 | 分类号: | H01R13/40;H01R13/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江苏省昆山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防止外模成型过程中的熔化物进入绝缘本体内而影响导电端子的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请参照中国专利公告第CN 201097414号。该专利所揭露的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暴露在绝缘本体后端,而后外模会直接包覆在其外。这样会产生一个问题:成型盖体过程中的熔化物从绝缘本体后端进入导电端子的对接端,进而影响导电端子的电性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可防止外模成型过程中的熔化物进入绝缘本体内而影响导电端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解决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位于绝缘本体后端并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导线、包覆成型于绝缘本体后端与导线外的盖体,及位于线缆与盖体之间的罩体,罩体遮覆绝缘本体后端以防止成型盖体过程中的熔化物从绝缘本体后端进入导电端子并设有连接罩体不同侧壁的肋条。
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缆连接器的不同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3、图4为该线缆连接器的罩体的不同角度的放大图。
图5为该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5在对接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缆连接器100为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2、收容并固定在绝缘本体2内的两排导电端子3、连接在导电端子3尾部的线缆5、组装在绝缘本体2后端以密闭方式遮蔽绝缘本体2后端的开口并容许线缆5通过的罩体4,及以包覆成型方式遮蔽绝缘本体2后端与罩体4的盖体6。
请参照图1与图2所示。绝缘本体2大体呈方形,包括贯穿其前后端面的两排大致呈方形的端子收容孔21用以容纳具有大致方形截面的导电端子3。每一导电端子3包括位于前端与对接连接器相接触的对接部31、位于中部并设有弹性臂以固定导电端子3的固持部32,及位于尾部以夹持的方式连接并固定线缆5的导线连接部33。
端子收容孔21贯穿绝缘本体2后端面既可令导电端子3自后而前放置入绝缘本体2,也为线缆5提供了进入绝缘本体2的通道以连接导电端子3。然而带来了一个问题,盖体6成型过程中的熔液会从绝缘本体后端渗入端子收容孔21而影响导电端子3的电性性能。因而本实用新型引入了罩体4。
罩体4由绝缘材料制成,前端为与绝缘本体2形体相似以较严密地遮蔽绝缘本体2后端的主体部41,后端为截面较小容线缆5通过即可的圆筒状的通道42。通道42在线缆5方向较大的伸长长度及通道42较小的截面都有利于阻碍盖体6成型过程中的熔液自通道42进入绝缘本体2。
盖体6成型过程中会对罩体4产生强大的挤压力,可能会使得罩体4(尤其是形体较大而又需中空设置以穿过线缆的主体部41)向内扭曲而遭到破坏。况且罩体4向内的变形会挤压线缆5内的导线使相互绝缘的导线发生短接,从而影响电性传输。为避免此情形的发生,主体部41内部设置了四根板状的肋条43以改善主体部41侧壁44的受力状况,使原本不直接受支撑的侧壁44中部得到有力支撑,从而减小其受力时的变形。
每个肋条43的两端会连接在相邻侧壁44的较相近处,使得四根肋条43围得一个较大的空间45,可较从容的容纳线缆5,并提供较大空间给线缆5内部的导线以连接导电端子3。
当然,也可采用加大侧壁44厚度的方法来改善罩体4的牢靠性,虽然会需要较高的工艺以防缩水现象的发生。
四个侧壁44上分别形成定位片441、导引板442、锁定柱443与滑行槽444,以定位、导引并固定罩体4于绝缘本体2,相应的,绝缘本体2后端会形成定位槽241、导引槽(未标示)、锁定孔243与滑行杆24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000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