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相色谱分析用微型填充柱有效
申请号: | 200920301712.1 | 申请日: | 2009-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292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田文广;方华;蔺学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克拉玛依广陆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华爱色谱分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56 | 分类号: | G01N30/56 |
代理公司: | 乌鲁木齐合纵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汤建武;汤 洁 |
地址: | 834000***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色谱 分析 微型 填充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相色谱分析用色谱柱,是一种气相色谱分析用微型填充柱。
二、背景技术
现有色谱柱一般常用不锈钢管或铜管内填充固定相构成,管子成U型或螺旋形。一般柱管内径为2毫米至8毫米,还有内径更小的称为毛细管色谱柱,柱管长度一般为1米至4米或更长,但存在柱效低、体积大的问题;随着气相色谱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仪器的便携性、分离特性和快速分析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色谱柱已不能满足要求。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相色谱分析用微型填充柱,克服了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色谱柱柱效低、体积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气相色谱分析用微型填充柱,包括管体、色谱分析用担体和玻璃纤维;在管体的内腔的两端安装有玻璃纤维,在玻璃纤维之间的管体的内腔内有能被玻璃纤维封堵住的色谱分析用担体。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管体外壁直径可为十六分之一英寸。
上述管体内壁直径可为1毫米。
上述管体长度可为2米。
上述管体可为不锈钢管体。
上述色谱分析用担体可为80至100目的色谱硅胶或色谱分析用担体。
上述色谱分析用担体填充体积可为4.2毫升。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实用,柱效高、分离特性好,而且体积小、轻巧便携,可应用于色谱分析的各个行业。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为:1为管体,2为色谱分析用担体,3为玻璃纤维,4为内腔。
五、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所示,该气相色谱分析用微型填充柱包括管体1、色谱分析用担体2和玻璃纤维3;在管体1的内腔4的两端安装有玻璃纤维3,在玻璃纤维3之间的管体1的内腔4内有能被玻璃纤维3封堵住的色谱分析用担体2。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气相色谱分析用微型填充柱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所示,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管体1的外壁直径可为十六分之一英寸。
如附图1所示,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管体1的内壁直径可为1毫米。
如附图1所示,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管体1的长度可为2米。
如附图1所示,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管体1可为不锈钢管体。
如附图1所示,根据色谱分析的实际需要,色谱用分析担体2可为80至100目的色谱硅胶或现有公知的色谱分析用担体。
如附图1所示,根据色谱分析的实际需要,色谱分析用担体2的填充体积可为4.2毫升。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安装过程:在管体1的内腔4内根据分析要求填充不同的80至100目的色谱分析用担体2,装填时,一端用玻璃纤维将柱管口密封,再加一段同规格的缓冲柱以防担体冲出。将管体1放入超声浴中一端接真空泵,一端接压力容器,填充过程中缓慢升高柱前压至一稳定值并保持,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将前面所述色谱分析用担体均匀地装填到管体1的内腔4中,装完后,卸下管体1,将另外一头也用玻璃纤维3封住。装填时,保证色谱用分析担体2均匀分布于整个管体1的内腔4内,而且松紧适中。管体1不要在超声波下太长时间,以免造成色谱分析用担体机械性粉碎导致柱性能变坏。玻璃纤维3也不可过松,以防色谱用分析担体2在载气带动下吹出来,也不可过紧以免柱前压太大。填好后要老化才能用,老化是为了除去内腔4内剩余的溶液和易挥发的杂质。同时也能使固定液更均匀地分布于胆体和管壁上。老化方法采用气体动法,将管体1入口和仪器进样口相连,出口勿接检测器,通载气以每分钟5摄氏度温度升温至180摄氏度老化八小时以上就可以正常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克拉玛依广陆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华爱色谱分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克拉玛依广陆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华爱色谱分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017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源插座节电控制装置
- 下一篇:固态去耦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