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海绵泡沫与弹簧结合的软垫弹性芯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04776.7 | 申请日: | 2009-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20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张福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福春 |
主分类号: | A47C27/00 | 分类号: | A47C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林贸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1 | 代理人: | 李桂玲;李富华 |
地址: | 10110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绵 泡沫 弹簧 结合 软垫 弹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软垫,特别涉及一种海绵泡沫与弹簧结合的软垫弹性芯,该弹性芯是将海绵泡沫注塑包住金属弹簧,将海绵泡沫的柔软舒适性和金属弹簧的良好回弹簧性充分的结合,应用于各种软垫制品。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各种弹性芯都是弹簧芯或泡沫芯;弹簧芯是将金属弹簧表面辅以各种材料例如:塑料平网、毛毡、棕片、泡沫塑料等以增加弹性芯的舒适性;泡沫芯是直接使用海绵泡沫为整体弹性芯。
上述两种弹性芯各有优缺点:
首先,弹簧芯在保证了弹簧钢丝及制簧工艺时回弹簧性好,不易塌陷变形;但由于普通圆簧使用串形弹簧将各个弹簧连接,在弹簧网受到外力冲击时或受到外压力时,由于各个弹簧弹性差异及受力差异,弹簧压缩程度不一,从而导致串形弹簧伸长时与弹簧之间摩擦产生声响。而拉丝提丝弹簧由于弹簧之间相互缠绕,在没有支撑时受力肯定会相互摩擦产生声响。另外,由于弹簧钢丝暴露于空气之中,当空气湿度大时,钢丝会由于处于潮湿环境受腐蚀而生锈。
其次,泡沫弹性芯虽然柔软舒适,但易老化,老化后回弹性减小,易塌陷变形,使用寿命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海绵泡沫与弹簧结合的软垫弹性芯技术方案,该弹性芯是将海绵泡沫注塑包住金属弹簧,将海绵泡沫的柔软舒适性和金属弹簧的良好回弹簧性充分的结合,应用于各种软垫制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海绵泡沫与弹簧结合的软垫弹性芯,该弹性芯包括有一个钢丝缠绕形成的弹簧框架,弹簧框架有上、下、左、右、前、后外侧面,在弹簧框架内有发泡注塑的海绵泡沫,所述海绵泡沫粘结在弹簧钢丝上,所述海绵泡沫还至少覆盖在所述弹簧框架的上、左、右、前、后外侧面,形成一个符合使用形状的弹性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弹性芯因为聚氨酯材料发泡时充满整体弹性芯的每一个角落,包括弹簧之间的隙,当受到外力冲击或受外压力时,泡沫材料会支撑住受力范围内的每个弹簧,使每个弹簧只是节距变化整体向下压缩,从而避免单个弹簧之间的弹性差异、受力差异而产生弹簧钢丝之间相互摩擦,克服了原弹簧网受力时钢丝之间相互摩擦产生声响的缺点。
2.该弹性芯因聚氨酯材料与弹簧紧密接触,避免了钢丝直接暴露在空气之中受长期受潮湿空气的腐蚀而生锈,克服了原弹簧网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的缺点。
3.该弹性芯保留了弹簧本身回弹性好的优点,长期使用不塌陷,不变形。
4.该弹性芯克服了泡沫芯易老化,使用寿命短的缺点,同时保留了泡沫柔软舒适的特点。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一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透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圆簧弹簧框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拉丝提丝弹簧框架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使用形状为睡床软垫弹性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一种海绵泡沫与弹簧结合的软垫弹性芯实施例,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该弹性芯包括有一个钢丝缠绕形成的弹簧框架1,弹簧框架有上1-1、下1-2、左1-3、右1-4、前1-5、后1-6外侧面,在弹簧框架内1-7有发泡注塑的海绵泡沫2,所述海绵泡沫粘结在弹簧钢丝上,所述海绵泡沫至少覆盖在所述弹簧框架的上、左、右、前、后外侧面,形成一个符合使用形状的弹性芯。
当软垫弹性芯使用于床垫时,所述海绵泡沫覆盖在所述弹簧框架的上、下、左、右、前、后外侧面,将弹簧框架全部覆盖住。
当软垫弹性芯使用于沙发垫时,所述海绵泡沫覆盖在所述弹簧框架的上、左、右、前、后外侧面,将弹簧框架的下侧面露出来便于软垫弹性芯与沙发框架的固定。
弹簧框架上外侧面覆盖的海绵泡沫形成了软垫弹性芯上表面,为了软垫弹性芯上表面下压的舒适度,所述海绵泡沫在弹簧框架上外侧面的覆盖厚度为50mm至120mm;左、右、前、后外侧面的覆盖厚度为20mm至100mm。
所述钢丝直径为1.2mm至2.6mm。
所述海绵泡沫是聚氨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福春,未经张福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047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