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测绘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04940.4 | 申请日: | 2009-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24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曹晓玲;王明虎;杨威;李坚;徐振宁;张燕丽;白新平;初征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1/02 | 分类号: | G01S1/02;G01S5/02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鲍燕平 |
地址: | 710043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测量测绘产品,特别是一种效率高、精度准确的外业测绘装置。
背景技术
在测绘领域,随着全站仪的推广普及,传统的经纬仪、测距仪逐渐被取代。而近年来,随着GPS测量技术的发展,工程测量的作业方法更是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GPS测量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并进行数据处理,从而求定测量点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精密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现已成功应用于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工程变形测量、资源调查等诸多领域。
高精度GPS-RTK多维实时测量系统由GPS信号接收系统、数据实时传输系统、数据实时处理系统三部分组成。本系统采用了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即RTK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基准站通过电台将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传输给移动站,移动站不仅通过数据传输系统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将两载波信号进行差分处理,解出两站间的基线值,同时输入相应的坐标转换和投影参数,实时得到测点坐标,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到一秒钟。移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可在固定点上先进行初始化后再进入动态作业,也可在动态条件下直接开机,并在动态环境下完成整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在整周未知数解固定后,即可进行每个历元的实时处理,只要能保持四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必要的几何图形,则移动站可随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精度的结果。与常规仪器进行的控制测量一样,使用GPS-RTK技术应首先复核起算基准点的精度,起算点应为高等级的控制点,并且起算基准点和观测点之间具有较好的位置分布。当使用动态GPS-RTK进行观测时,基准站的精度要经过3-5个高等级控制点的连测、复核,确保基准站坐标在各个方位观测情况下具有一致的精度。
由此可以看出,高精度GPS-RTK测量系统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它不仅牵扯到GPS定位技术,还包含了工程测绘领域方面的技术。
GPS技术以其独特而强大的功能与优点充分显示了它在该领域发展的优越性,以及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该领域实际施工过程中和后续工程的建设和监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
1、GPS测量中所选择的控制点位置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观测点位的精度。由于GPS测量是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经过数据处理而得到点位坐标(包括高程)的,任何可能影响信号接收的因素出现干扰时,所测定的点位坐标都可能产生误差。为此,在选择测量点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点位视野开阔,向上15°,视角范围内应尽量避免有障碍物。(2)尽量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间距应不小于400m,远离高压输电线路,间距应不小于200m。(3)远离具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并尽量避开大面积的水域。
2、GPS及其相关技术是一门新兴起的技术,其运用的规范标准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颁布统一的地理信息标准,导航产品生产商大多使用自己开发生产的电子地图,这些电子地图一般相互不兼容。另外,产品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产品市场没有形成标准,特别是软件产品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这还待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制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率、高精度外业测绘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测绘装置,包括基准站和移动站,基准站和移动站的电路具有相同的电结构,基准站和移动站由GPS双频接收机、数传电台、12V直流电源及手簿构成,GPS双频接收机与数传电台通过接口电连接,GPS双频接收机与手簿通过接口电连接,12V直流电源输出端与GPS双频接收机和数传电台的电源输入端电连接;基准站的数传电台和移动站数传电台进行数据链路连接。
所述的接口是USB或232串口。
所述的手簿是笔记本电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049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