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水循环回水管有效
申请号: | 200920305307.7 | 申请日: | 2009-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61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慧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7/00 | 分类号: | F24D17/00;F24D19/1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刘明芳;熊晓果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水 循环 回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器输水管道领域,尤其是一种热水循环回水管。
背景技术
目前,在住宅等建筑中安装热水器,对各用水设备如淋浴器、洗手台等供应热水,但存在的问题是:因为用水设备通过输水管道与热水器连接有一段距离,所以每次使用热水时都要先放走管道中的冷水,这样既浪费了水资源还降低了使用的舒适度。
为保证热水系统最不利供应点的最低水温,现有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设置热水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冷水管1与外部水源连接,冷水管1还连接到热水器7的进水口,并连接到各用水设备如:水池15、马桶14和淋浴器13,为用水设备提供冷水;冷水流向热水器7加热,加热后的热水进入热水管2,向水池15和淋浴器13等需要供应热水的卫生器具供应热水;在冷水管1与外部水源的连接部有控制阀3,在热水器7的进水口有控制阀4,在热水器7的出水口有控制阀5;在热水器7的进水口有止回阀8用于防止水倒流;增设一段输水管道由最远端热水管连接至热水器进水口,在这增设的输水管道上依次连接有控制阀6、水温探测装置10、热水循环泵11、止回阀16、控制阀17,当长时间不用热水时,热水管内水温下降,水温探测装置10探测水温低于设定要求时,自动开启热水循环泵11,将热水管2内变冷的热水循环回热水器7自动加热,加热后的水返回到热水管2,形成热水的循环加热,当水温探测装置10探测水温达到设定水温,热水循环泵11自动停止。此种方法虽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但是需要安装专门的热水循环管道,会对已经完成的装修造成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长久保持热水管道内水温相对恒定的热水循环回水管,基本不改变现有装修下的冷热水管道。
本实用新型的热水循环回水管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热水循环回水管,包括与外部水源连接的冷水管1,冷水管从进入本用水系统依次连接控制阀3、用于防止系统内的水倒流出系统的止回阀8,冷水管1从止回阀8的出水侧分别连接到热水器7的进水口及用水设备9,热水器7的出水口连接热水管2,热水管连接到用水设备9,在热水器7的进水口连有控制阀4,在热水器7的出水口连有控制阀5,在用水设备9的冷热水进水口间连有循环组件,该循环组件为从热水管2到冷水管1依次连接的控制阀6、水温探测装置10、热水循环泵11、电磁阀12,电磁阀12用于热水系统未循环时隔断热水管2和冷水管1内的水,防止用水设备9仅使用冷水龙头时,热水流出,浪费能源。其中,控制阀3、4、5、6可以是截止阀、闸阀或球阀等可关闭水流的阀门,热水器7为水流自动控制开启式热水器。
当长时间不用热水,导致热水管2内水温降低,此时用水设备9附近热水管道上的水温探测装置10探测到水温低于设定要求,热水循环泵11和电磁阀12自动启动,将热水管2中的水强制泵入冷水管1,水流自动控制开启热水器7,泵入冷水管1中的水经热水器7加热后输出到热水管2,一旦水温探测装置10探测到水温达到设定的水温,则自动停止热水循环泵11和电磁阀12,完成热水的循环加热,保证热水系统的供水水温。正常使用时,控制阀3、4、5、6均处于开启状态,并在需要检修或停用时,用以切断水源。
本实用新型的热水循环回水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积极效果:
能够长久保持热水管道内水温相对恒定,克服使用热水时往往需要先放掉部分冷水的弊端,且基本不改变现有装修下的冷热水管道。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热水循环回水管的示意图;
图2是本热水循环回水管的示意图;
图3是本热水循环回水管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053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