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门玻璃升降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307075.9 | 申请日: | 2009-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59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李书福;杨健;赵福全;陈泉;郑华春;顾永辉;韩立轩;何方伟;毕连生;吴成明;丁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5/16 | 分类号: | E05F15/16;B60J5/00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张向飞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门 玻璃 升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特别是一种车门玻璃升降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主要的交通工具。在汽车的使用过程中,由于需要考虑温度、通风性等各个因素,车门上的玻璃需要经常的上升或者下降,那么对于车门玻璃安装的稳定性以及升降机构的灵活性等就有了严格的要求。目前的车门玻璃升降器的托架一般是采用设有开口的托架,玻璃安装在托架上,通过塑料卡扣或螺钉等零件将玻璃和托架刚性固定在一起,其装配过程中需要在固定的同时还要不断调整玻璃的位置,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而且装配精度要求也比较高,很容易由于些微差错而导致装配过程的失败。如中国专利(专利号:200520095890.5)中所公开的,车门玻璃就是通过联结螺拴和凸焊螺母来固定在玻璃夹块上的,由于玻璃与托架之间为刚性连接,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塑料卡扣容易损坏或者螺钉松动,而导致升降器工作失效,在玻璃升降时候出现摇摆、涩滞的现象。
同时,为了保证托架能够流畅、稳定的上下升降,对于托架与升降器之间的连接部位的稳定和牢固性也就具有着较严格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装配简单、性能稳定的车门玻璃升降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车门玻璃升降结构,包括玻璃托架和用于上下升降的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玻璃托架与一支撑轨道固接,该支撑轨道可随升降器做上下方向的连动。
本实用新型采用与托架固接的支撑轨道与升降器直接配合安装实现连动,优点在于:1、连接玻璃与升降器的工序少,装配简单;2、结构可靠性好,故障率低。
在上述的一种车门玻璃升降结构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轨道水平横向放置。
在上述的一种车门玻璃升降结构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轨道具有C形截面,包括一个基板、两个侧壁和两个前壁,基板,侧壁和前壁围成一个内部空间。本技术方案中,支撑轨道中形成的内部空间可以与升降器的滑动组件接合,在升降器的带动下可以使玻璃上下移动。
在上述的一种车门玻璃升降结构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轨道固接在玻璃托架的下方。本优选方案中,在玻璃托架的下方固接支撑轨道,可以在保证设备的牢固性的同时,减少设备的的横向厚度,节约空间,便于装配在车门内。
在上述的一种车门玻璃升降结构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器为绳轮式升降器,该绳轮式升降器包括有电机组、滑板以及固定在滑板上的滑轮,所述的滑轮设于支撑轨道的内部空间中,滑轮带动支撑轨道做上下方向的连动。本优选方案采用绳轮式结构的升降器,将其的滑轮设置在支撑轨道的内部,从而带动支撑轨道及固定其上的玻璃托架一起做上下方向的连动。相对于其他的升降结构,绳轮式升降器的结构简单,稳定性高,而且成本相对较低。
在上述的一种车门玻璃升降结构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托架上制有一安装玻璃的U形槽。
在上述的一种车门玻璃升降结构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形槽为塑料制成。本技术方案中采用塑料制成U形槽可以通过其具有的弹性及柔软性可以将玻璃夹紧,并可以防止玻璃被刮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升降结构通过改变传统升降器与玻璃之间刚性连接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塑料卡扣容易损坏以及螺钉松脱等意外导致车窗升降出现故障的缺陷。而在生产环节中,本升降结构仅仅增加一个带支撑轨道的托架,其工艺简单,结构容易实现,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1、玻璃托架;2、玻璃;3、升降器;31、滑轮;32、滑板;33、电机组;4、支撑轨道;41、基板;42、侧壁;43、前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参照图1,升降结构的主要结构包括升降器3和固定玻璃2用的玻璃托架1。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升降器为公知领域中常用的绳轮式升降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070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