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力盾构隧道热力管道固定传力支架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07421.3 | 申请日: | 2009-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47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贾嘉陵;张玉成;牛小化;孙知音;胡嵩;朱玉明;杨森林;李晋才;张丽丽;马静;安峰;蔡瑞;孟庆龙;王武京;韩化龙;李春阳;王善志;赵晨阳;吴传峰;沈瑞鹤;刘明;李景强;冷维超;高健;关伟;刘峥;颜琨;姜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F16L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004 | 代理人: | 朱丽岩;叶民生 |
地址: | 1001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力 盾构 隧道 管道 固定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力管道的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在热力供暖运行过程中,沿热力管道轴向(X轴向)和侧向产生(Y轴向)会产生水平推力,X向水平推力设计值为800KN,Y向力设计值为500KN,所以必须采用管道固定传力支架来承受热力管道X和Y向的水平推力。传统热力浅埋暗挖隧道是先施工热力管道支架再灌注隧道的二次衬砌结构,这种传统的支架很容易固定在隧道的二次衬砌结构中。但是,在热力盾构隧道热力管道的施工工艺中,热力盾构隧道施工完毕后,无二次衬砌结构,因此,热力管道与隧道之间的固定就成为新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力盾构隧道热力管道固定传力支架,要解决热力盾构隧道中热力管道的固定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这种热力盾构隧道热力管道固定传力支架,间隔分布于隧道内壁,隧道由预制管片组合而成,所述隧道内壁由双拱形固定件固定两圈环梁,两圈环梁之间固定有两根或四根立柱,每根立柱的两端支撑在隧道内壁两侧,每两根立柱的前后两侧各连接有一个用于穿过热力管道的受力框架。
所述受力框架由两片方形框体,以及方形框体之间的连杆构成,方形框体的两侧边分别焊接在两立柱侧面。
所述位于中部的两立柱在受力框架上下两侧带有两个固定卡环。
所述环梁由双拱形固定件及螺栓与预制管片内壁固定。
所述双拱形固定件与环梁以及预制管片之间有硫化硅胶垫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与传统热力浅埋暗挖隧道比较,热力盾构隧道是先施工隧道管片然后施工固定支架,可以保证热力管道的稳固定位。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热力盾构隧道中热力管道的固定问题,使热力管道能够承受管道轴向和侧向的水平推拉力。在水平推力作用下,固定支架系统可以均匀地将水平推力传递到预制管片。预制管片在外力作用下均匀移动,同时使预制管片间不产生相对位移。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受力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环梁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固定件、环梁、预制管片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预制管片、2-环梁、3-固定件、4-立柱、5-受力框架、6-固定卡环、7-螺栓、8-硫化硅胶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3所示,这种热力盾构隧道热力管道固定传力支架,间隔分布于隧道内壁,隧道由6个预制管片1组合而成,预制管片组成,长1200mm,所述隧道内壁由双拱形固定件3固定两圈环梁2,两圈环梁之间固定有两根或四根立柱4,每根立柱4的两端支撑在隧道内壁两侧,每两根立柱的前后两侧各连接有一个用于穿过热力管道的受力框架5。
钢立柱的尺寸是400×400×20(mm)。钢立柱的材料是Q235钢材。
参见图3-4所示,受力框架5由两片方形框体,以及方形框体之间的连杆构成,方形框体的两侧边分别焊接在两立柱侧面。
参见图5所示,环梁的横截面可以为矩形。环梁尺寸:200×100×10(mm)。环梁的材料是铸钢ZG200-400。
参见图6所示,所述环梁由双拱形固定件3及螺栓7与预制管片内壁固定。所述双拱形固定件3与环梁以及预制管片之间垫有硫化硅胶垫层8。固定件尺寸:200×1200×10(mm)。固定件材料是铸钢ZG200-400。
参见图7所示,两圈环梁之间固定有两根立柱4,立柱的两端支撑在隧道内壁两侧,每两根立柱的前后两侧各连接有一个用于穿过热力管道的受力框架5,两立柱4在受力框架上下两侧带有两个固定卡环6,热力管道穿过受力框架而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074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数字化变电站模型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数据库查询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