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嵌入式防水密封结构的垃圾作业箱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08520.3 | 申请日: | 2009-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29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徐龙;孙文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文明 |
主分类号: | B65F1/00 | 分类号: | B65F1/00;B65F1/02;B65F1/14;B65F3/00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朱小杰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嵌入式 防水 密封 结构 垃圾 作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作业箱结构,特别涉及其防水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加强,因此对城市环卫设备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垃圾作业箱作为环卫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尤显重要,可目前使用中的垃圾作业箱,普遍存在密封不严问题,致使垃圾在拖运过程中,污水从作业箱体中肆意流出,给城市坏境带来二次污染,严重影响市容。存在此类问题,是因为现有的垃圾作业箱箱门端密封存在不足,基本上都是采用了橡胶密封圈、密封垫等密封形式。但是由于垃圾箱体中存储的垃圾污水成分比较复杂,其中有的污水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够对橡胶等密封结构件形成严重的腐蚀作用,另外垃圾箱使用时间长久之后,橡胶件容易老化、变硬、产生裂纹等现象,从而形成新的缝隙,造成密封不严,以上两种情况结合起来,垃圾箱的密封常常面临严重挑战,渗漏情况比较容易发生,产生二次污染的同时,也带来经常需要更换、修理垃圾作业箱的环保成本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现容易,并能长久维持密封的具有嵌入式防水密封结构的垃圾作业箱。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嵌入式防水密封结构的垃圾作业箱,具有箱体、填塞垃圾端的箱门和用于支撑箱体底部的横梁,上述箱体填塞端的两侧和底部具有连续的内部贯通的导流结构,且导流结构具有朝向箱门的嵌入口,箱门上设有与导流结构嵌入口配合的插入挡流板,上述箱体的底部设有用来容纳导流液体的暂储水箱,暂储水箱与导流结构在箱体底部连接贯通。
上述导流结构具有对称分布在箱体箱门端的侧部导流槽和底部导流槽。
上述侧部导流槽具有竖直段槽和倾斜段槽,底部导流槽具有对称分布的侧部槽和中间槽,且侧部槽的水平位置为有利于导流集中的两侧高、中间低,中间槽的水平位置为有利于导流进入暂储水箱的靠箱门端高、连接暂储水箱端低。
上述暂储水箱位于箱体底部前侧支撑横梁之间,与导流结构的底部导流槽连接贯通,且连接处具有暂储水箱入口,暂储水箱入口包括上折板和下折板,上折板上还具有形成简易迷宫入口的中间折板。
上述箱体的箱内底板靠近箱门端上翘,在箱门关闭状态不与箱门接触,在底板上方设有箱门关闭状态与箱门接触的门槛折板。
上述导流结构的嵌入口处呈内卷边状。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嵌入式密封结构,即垃圾箱体开口端的导流结构和箱门上的插入挡流板配合,形成密封沟槽实现防止箱体内污水外流的作用,该密封方式不同于采用橡胶之类密封元件的密封会发生元件腐蚀损耗而发生渗漏现象,完全由与箱体固定为一体的硬质结构形成,密封功能可靠,且不易损坏。
2、本实用新型的暂储水箱设在底部支撑横梁之间,由箱体的底板作为上箱面,再加上其他封板构成,有效利用了垃圾箱的闲置空间,使得整体结构紧凑美观。
3、本实用新型垃圾箱体箱门端底板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即底板和门槛折板,该结构一方面能够阻止箱体内污水之外的物体进入导流结构,防止底部导流槽堵塞情况发生,另外由于门槛折板的设计还加强了箱体底部的承重强度。
4、本实用新型暂储水箱的入口处,设计成简易迷宫结构,可以有效防止暂储水箱内的污水因为垃圾箱的运动而返流,确保了污水密封的周到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垃圾作业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2为图1从箱门侧向箱尾方向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左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箱门关上时从上方向下观察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3中箱门关闭时的中间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省去箱体主体时的机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D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文明,未经孙文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085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