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振皮带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10976.3 | 申请日: | 2009-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685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李书福;杨健;赵福全;由毅;李慧军;徐敏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5/36 | 分类号: | F16H55/36;F16F15/1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浙江省临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皮带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动部件,尤其涉及用于连接内燃机输出轴和皮带的减振皮带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减振皮带轮的结构包括了惯性环、减振圈和轮毂,三者嵌套在一起形成了减振皮带轮。如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中减振皮带轮的结构,轮毂多为内凹式结构,即轮毂中间用于内燃机输出轴连接的部分都位于轮毂内部。这样的轮毂结构生产加工非常困难,导致给减振皮带轮的生产加工带来不便,且很难在加工时达到技术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生产加工方便的减振皮带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该减振皮带轮至少包括惯性环、减振圈和轮毂,所述减振圈安装在轮毂外部,所述惯性环安装在减振圈外部,所述轮毂中间设有用于与动力装置连接的圆柱状中空的连接柱,所述轮毂边缘设有用于与减振圈连接的环状支撑环,所述连接柱外侧设有环状油封面,所述连接柱与支撑环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在一起,所述轮毂的连接柱凸出在所述惯性环的一侧。通过将轮毂的连接柱设置在惯性环的外部,从而彻底解决了以往减振皮带轮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使得该减振皮带轮加工起来非常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油封面也位于惯性环的外部。这样更进一步的方便了减振皮带轮的生产加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轮毂的连接筋与轮毂的支撑环连接位置位于支撑环的一端。这样可以使轮毂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振皮带轮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对减振皮带轮的轮毂的外凸式设计,彻底解决了因轮毂加工困难的问题,从而大大简化了减振皮带轮的生产工艺,使得减振皮带轮的生产加工变得非常方便,因此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具体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减振皮带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减振皮带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减振皮带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3所示,该减振皮带轮包括了惯性环1、减振圈2、轮毂3。轮毂3和惯性环1为硬度较大的金属材质制成,减振圈2为具有可形变能力的橡胶材料制成。轮毂3中间设有用于与动力装置例如内燃机的输出轴连接的圆柱状中空的连接柱4,在轮毂3的边缘设有环状的支撑环5,支撑环5的外侧面为圆环面。连接柱4和支撑环之间通过连接筋6连接在一起,连接筋6呈辐射状均匀分布在连接柱4和支撑环5之间的区域内。由于轮毂3是通过浇铸方式生产的,因此连接柱4、支撑环5和连接筋6实际上为一体式结构。该轮毂3具有三根连接筋6,呈间隔一百二十度的方式设置在连接柱4和支撑环5之间。连接筋6与支撑环5连接的位置偏向支撑环5的一端,并非在支撑环5的中间位置。减振圈2呈圆环状,它安装在支撑环5的圆环面上。在减振圈2的外部牢牢固定着惯性环1。
在连接柱4的外侧设有环状油封面,由于轮毂3的连接柱4凸出在惯性环1的外侧,使得该油封面也位于惯性环1的外部。这样的结构可以将以往技术中内凹在惯性环1内部的连接柱4露在惯性环1外部,从而降低轮毂3的加工难度,使减振皮带轮的生产加工变得非常方便,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09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