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模式频率合成式电子调谐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12202.4 | 申请日: | 2009-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088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高永峰;盛敏;姚广;李旭东;林秀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凌华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5/50 | 分类号: | H04N5/50;H04N5/46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罗笛 |
地址: | 721006***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式 频率 合成 电子 调谐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高清晰度平板电视接收机的调谐器,具体涉及一种多模式频率合成式电子调谐器。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于数字DVB-T、DVB-C和模拟PAL制的一体化大屏幕高清晰度平板电视接收机的电子调谐器,存在功能单一,体积较大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模式频率合成式电子调谐器,用于大屏幕高清晰度平板电视接收机,具有体积较小,功能较多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多模式频率合成式电子调谐器,包括依次连接的宽带放大回路、射频输入回路、高频放大电路、双调谐电路、混频电路和本振电路,其中,
宽带放大回路,用于接收电视信号,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宽频带低噪声的信号放大,将放大后的信号输送至射频输入回路;
射频输入回路,用于接收宽带放大回路输出的信号,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初步选频和中频陷波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输送至高频放大电路;
高频放大电路,用于接收射频输入回路输送的信号,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高频放大,并将放大后的信号输送至双调谐电路;
双调谐电路,用于接收高频放大电路输送的信号,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选频和调谐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输送至混频电路;
本振电路,用于产生本振信号,并将该本振信号输送至混频电路;
混频电路,用于接收双调谐电路输出的信号和本振电路输出的本振信号,并对接收到的该两种信号进行混频,得到中频电视信号,并输出该中频电视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
其中的宽带放大回路接收的信号为模拟PAL制电视信号,或者数字DVB-T/DVB-C彩色电视信号。
本实用新型调谐器能兼容模拟PAL制和数字电视DVB-C、DVB-T,具有接收信号多模式、厚度超薄和低噪声的优点,水平安装于电视整机中,能节省安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调谐器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宽带放大回路,2.射频输入回路,3.高频放大电路,4.双调谐电路,5.混频电路,6.本振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调谐器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连接的宽带放大回路1、射频输入回路2、高频放大电路3、双调谐电路4和混频电路5,混频电路5还与本振电路6连接,其中,
宽带放大回路1,用于接收模拟PAL制电视信号,或者数字DVB-T/DVB-C彩色电视信号,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宽频带低噪声的信号放大,将放大后的信号输送至射频输入回路2;
射频输入回路2,用于接收宽带放大回路1输出的信号,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初步选频和中频陷波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输送至高频放大电路3;
高频放大电路3,用于接收射频输入回路2输送的信号,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20MHz带宽的高频放大,并将放大后的信号输送至双调谐电路4;
双调谐电路4,用于接收高频放大电路3输送的信号,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选频和调谐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输送至混频电路5;
本振电路6,用于产生本振信号,并将该本振信号输送至混频电路5;
混频电路5,用于接收双调谐电路4输出的信号和本振电路6输出的本振信号,并对接收到的两种信号进行混频,得到中频电视信号,并将该中频电视信号输出。
混频电路5包括IC(TDA6651)内置电路和外围电路两部分,对接收到的双调谐电路4输出的信号和本振电路6输出的本振信号进行混频处理,得到数字DVB-T/DVB-C36MHz中频电视信号,或者模拟PAL制38.9MHz中频电视信号,并将混频后得到的中频电视信号输出。
本电子调谐器在进行PCB排版时采用单面板设计工艺,双面贴插混装工艺设计,元件密度适中,焊接采用二次回流焊工艺。该调谐器本体厚度只有8mm,水平安装于电视整机上,能节省空间。
本实用新型调谐器的工作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凌华电子有限公司,未经陕西凌华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22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