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理线结构及使用理线结构的线缆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14034.2 | 申请日: | 2009-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014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陈道远;徐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02 | 分类号: | H02G3/02;F16L3/13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昆***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使用 线缆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理线结构,尤指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内部缠绕线缆的理线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子设备比如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逐渐朝着小型化、功能多样化发展,各种各样的功能都整合在一个小小的电子设备中,电子设备不光要容纳各种元器件,还必须容纳连接元器件的线缆,有些元器件还需要连接很多根线缆来传送信号,这些线缆会占用很多空间。因此,为了缩小线缆占用的空间,通常使用一些缠绕物(如醋酸布、Kapton等材质的胶带或胶带)将连接到同一器件的线缆包裹起来并通过位于缠绕物一面的粘胶固定,但是组装过程中及后续使用过程中,由于缠绕物的张力很大,在来回移动线缆或在高温工作环境下,缠绕物往往很容易开胶,导致线缆散开,从而影响装配及电子设备的运作。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结构来克服上述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损坏的理线结构及使用理线结构的线缆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理线结构,其为一大致呈狭长矩形且可卷曲成长形管体的胶带,胶带的一面具有粘性,所述胶带具有沿纵长方向排列的若干通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使用理线结构的线缆组件,其包括若干线缆及包覆线缆的理线结构,所述理线结构为大致卷曲成长形管体且管体内侧有粘性的狭长胶带,其沿纵长方向卷曲包覆所述线缆,所述卷曲的胶带具有若干卷曲部,至少一个卷曲部上设有若干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功效:理线结构不易展开,固持线缆牢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理线结构包覆线缆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沿A-A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理线结构展开后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理线结构1卷曲成长形管体,其用来包覆若干线缆2。
如图4所示,理线结构1展开后为一狭长矩形的胶带1。胶带1由绝缘材料制成,例如醋酸布、Kapton(聚酰亚胺)等,且其一面有粘性。胶带1具有沿纵长方向延伸的第一端11及第二端12,胶带1还包括沿纵长方向排成两排且靠近第一端11的若干圆形通孔13。
如图3所示为胶带1包覆若干线缆2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胶带1包覆两条线缆2。胶带1卷曲而形成的管体的横截面大致为椭圆形。胶带1的第一端11位于管体的最外层,第二端12位于管体的最内层,且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上粘贴在一起,胶带1形成了两个卷曲部14,两排圆形通孔13位于靠近第一端11的卷曲部14处。如此设计,可破坏胶带1的纤维,减少第一端11及第二端12受到的张力,从而防止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脱胶后张开。通孔13也可以设在另一个卷曲部14上,通孔13也可以仅有一排或者多排设于一个卷曲部14上,或者两个卷曲部14上各设有一排或多排通孔13,通孔13的排数越多,第一端11、第二端12越不易开脱,但是考虑到增加通孔13的数量,容易导致胶带1的破裂,因此通常一排或两排就能够达到功效。通孔13的形状也可以是长方形等。线缆2的数量也可以增加,相应的卷曲部14数量也会变化,胶带1卷曲而形成的管体的横截面形状也相应变化可呈各种形状。
制造时,将若干线缆2紧密的排列在一起,置于胶带1有粘性的那一面上,从第二端12开始卷曲胶带1,直到第一端11与胶带1粘贴固持在一起,胶带1形成管体紧紧的包覆住线缆2。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胶带1还可以由其它材料制作而成,通孔13的形状不固定,通孔13也可以是在胶带1包裹线缆2之后才被冲到胶带1上。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40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