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钻机绞车电磁刹车线圈的绕制工具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14279.5 | 申请日: | 2009-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903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李莉;刘明;王全斌;苏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钻井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41/06 | 分类号: | H01F41/06;H01F5/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鲍燕平 |
地址: | 710021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机 绞车 电磁 刹车 线圈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圈绕制工具,特别适用于石油钻井用各型钻机绞车电磁刹车线圈的绕制工具。
技术背景
电磁刹车的核心部件是线圈,电磁刹车的功能丧失主要原因是线圈烧损。线圈烧损主要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电压不稳定,实际电流过大,电压过高造成线圈的烧损;其次就是受环境和操作的影响,在清洗设备时不能隔离保护线圈,使线圈受潮,也使线圈烧损。在技术上,由于购买的线圈存在绝缘不达标、机械强度不够、本身圆度超差产生漏磁等,使得线圈的使用寿命降低,在使用中也易产生烧损。以往恢复其刹车功能必须更换新的线圈。通常一台32型以上规格的电磁刹车有两组4只线圈,一般规律性烧损单侧一组两只线圈,重大故障也有两组4只线圈同时烧损现象。
目前在国内,石油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电磁刹车线圈被几个专业厂家所垄断,这不仅使得线圈价格居高不下,成为电磁刹车修理成本的主要构成,而且由于材料组织的各个环节比较复杂,在线圈供货周期上严重制约着生产进度。更重要的是修理企业对线圈的质量问题根本不能控制,厂家供应什么只能使用什么,无法解决在钻井大提速大发展中对设备使用寿命延长的要求,所以使用效率,降低其大修理成本,最大限度保证设备使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钻机绞车电磁刹车线圈的绕制工具,该绕制工具可解决电磁刹车线圈在使用中烧损后大修理过程中线圈更换成本过高、供货周期没有可靠保障而制约设备修理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钻机绞车电磁刹车线圈的绕制模具,包括外压板、内压板、固定螺栓构成的绕线模,其特征是:连接法兰与绕线机通过锥孔、顶丝连接,内压板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连接法兰上,绕模通过螺纹与内压板固定连接,外压板通过固定螺栓与绕模固定连接;并且在该绕模外压板及内压板上设有工艺槽。
所述绕模为胶木材料。
所述的电磁刹车线圈绕制工具适用于DS20、DS32、DS40/45、DS50、DS60/70规格的电磁刹车线圈。
钻机绞车电磁刹车线圈绕制工艺,该线圈绕制工艺步骤为:线规选择及检验→绕线→线圈整形→热缩绝缘包扎→浸漆→烘干→二次热缩绝缘包扎→二次浸漆→二次烘干→线圈成型→技术参数检测→产品完工。
所述该线圈绕制工艺具体步骤如下:
1)将安装计数器和无极调速电机的绕线机、送线支架安装好后,将线圈模具连接法兰、内压板和绕线机连接固定;
2)在绕模上预放捆扎带,将带子一端从内压板上的工艺槽外伸,将待绕制的扁铜线安装在送线支架上并调整好力矩后按照绕线机转速6r/min开始自动送线控制绕制;
3)绕制完成后,将捆扎带捆扎结紧,安装固定外压板,对线圈进行一次整形;
4)整形后,取下外压板,线圈下模热缩绝缘包扎;
5)下模后的线圈在浸漆池浸漆,绝缘漆级别为F级;
6)浸漆后,按照设计的工艺对线圈进行烘干;
7)二次热缩绝缘包扎;
8)二次浸漆;
9)二次烘干工艺过程,
10)最后将线圈在此安装在绕模上,在绕线机上对线圈进行最后的整形,使得线圈的圆度误差控制在0.05mm/整个直径范围内。
11)技术参数检测,即为成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技术上解决了DS系列电磁刹车线圈的技术参数的确定及绕制工艺的设计,采用无级调速和数字计数,以及自动送线控制,解决了线圈绕制中力矩和整形的技术控制、线圈绕制后下模包扎技术等,从而完全实现了各型绞车电磁刹车线圈的自主制造和使用。
本绕制工具在技术上解决了DS系列电磁刹车线圈的技术参数的确定及绕制工艺的设计,在模具的设计上采用了组合模具结构,可以根据线圈的不同规格,更换不同的芯轴以实现线圈的绕制,并在线圈的绕制过程中解决了线圈上、下模具的关键技术难点,从而完全实现了各型绞车电磁刹车线圈的制造和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线圈模具的组装示意图;
图2是连接绕线机与绕模的连接法兰示意图;
图3是线圈绕模示意图。
图中:1、外压板;2、固定螺栓;3、绕模;4、内压板;5、连接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钻井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钻井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42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