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侧射式背光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16635.7 | 申请日: | 2009-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996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沈昌翰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8/00;F21V13/02;F21V7/22;F21V3/00;F21V29/0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308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侧射式 背光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背光组件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使用复数个光源的侧射式背光组件。
背景技术
背光组件是用来提供光线穿透液晶面板,让使用者可看见液晶面板的成像。背光组件的亮度影响到使用者观看质量,若是亮度太低时,使用者就不易观看出液晶面板上的成像,而此种状况于背景亮度高时更为明显。
对于直下式背光组件而言,由于作为光源的冷阴极管排列于背光板上,因此可以轻易地透过增加冷阴极管数量的方式来提升亮度。同时,直下式背光组件中也具有足够空间进行气冷散热,避免高温的不良影响。
对于侧射式背光组件而言,光线由极为狭窄的导光板侧向面进入导光板中。导光板侧面的宽度通常只略大于冷阴极管的直径,因此无法直接增加冷阴极管的数量来提升背光组件亮度。若要增加冷阴极管数量,需要加大导光板厚度,使导光板侧向面宽度加大,以使多个冷阴极管可以并排于导光板侧向面,如我国台湾专利300626号专利案所提出的背光源用光线反射器。但侧射式背光组件的诉求在于厚度相对较低,因此加大导光板的厚度并不符合侧射式背光组件的发展趋势。
第1图所示为另一种使用多个冷阴极管的背光组件1,于该背光组件1中,二冷阴极管2分设于导光板3相对的二侧向面3a,因此不需要额外加大导光板3的厚度。但额外增加的冷阴极管2产生下列问题。
首先,对应二冷阴极管2的二侧向面3a通常对应于液晶显示器的顶边及底边。因此位于液晶显示器的底边及顶边的边框宽度必须同时加大,以容纳冷阴极管2于边框的下。加大的边框于液晶显示器的前侧面占用额外面积,而缩小了液晶显示器的可视范围比例。
其次,二规格相同的冷阴极管2分设于导光板3的相对二侧向面3a,代表二侧向面3a需要具有相同的长宽,如此一来导光板3的背光面3c及出光面3d就会互相平行。背光面3c及出光面3d互相平行导致经过背光面3c一次反射后的光线中,直接以小夹角(相对于出光面3d的法线)离开出光面3d的光线比例降低。以大夹角离开出光面3d的光线可能于出光面3d及背光面3c之间多次反射后才离开出光面3d,或是直接以大夹角离开出光面3d,导致导光板3的出光面3d正前方的亮度降低,影响冷阴极管2的使用效率。
第三,二冷阴极管2位于液晶显示器的顶边及底边。于笔记本计算机中,液晶显示器的底边以一转轴枢接于本体。驱动液晶面板及冷阴极管2的排线必须通过转轴以连接于本体中的电子电路。于单一冷阴极管2的背光组件中,冷阴极管2位于液晶显示器的顶边。于使用二冷阴极管2的背光组件中,第二个冷阴极管2位于液晶显示器的底边。前述驱动液晶面板及冷阴极管的排线必须先绕过第二个冷阴极管2后,才能通过转轴而连接于本体的电路板。第二个冷阴极管2导致讯号排线不易安排的问题。
最后,位于顶边及底边的二冷阴极管2因液晶显示器内部的热对流现象,使得高度相对较高的冷阴极管2有相对较高的温度。二冷阴极管2的温度不同导致二冷阴极管2的亮度不一致的问题。
针对冷阴极管2发光效率低的问题,发光效率相对较高的发光二极管便被用来取代冷阴极管。发光二极管以数组排列于一狭长型电路板上,其排列密度越高,亮度也越高。但发光二极管数组的排列密度仍有其限制,否则集中产生的热量将使发光二极管的温度过高,致使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及演色受到影响。若采用多排的发光二极管数组来分散发光二极管密度,同样需要增加导光板厚度,而不符合侧设式背光组件的需求。同时,发光二极管仍集中于导光板3的单一侧向面3a,仍有热量集中产生的问题。采用如第1图所示的方式将发光二极管分设于导光板2相对的二侧向面3a,同样会出现前述的问题。
发明内容
公知技术的侧射式背光组件中,增加光源设置伴随导光板厚度、液晶显示模块可视区域比例减少、或热量集中产生的问题。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侧射式背光组件,藉以解决前述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66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