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护线结构的线上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0920317211.2 | 申请日: | 2009-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843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金运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21/04 | 分类号: | H01H21/04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冠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72 | 代理人: | 姚维煊 |
地址: | 523785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结构 线上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开关结构,特指一种线上开关。
背景技术
线上开关广泛应用于各种机床或其它一些加工设备上,具有操作方便,更换容易,设计制造成本低等优点。但是由于工艺或操作流程的需要,往往要频繁地操作该线上开关,这样便造成了导线容易磨损的现象,尤其是导线在线上开关的出线口处常因经常性摩擦以致导线被线上开关的外壳割伤,造成内部线芯外露,构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一些厂家在所述出线口处增设有护线胶套,其卡设于线上开关的上盖和下盖之间,导线穿过其内,达到保护导线不被割伤的效果。然而,从成本上考虑,增加一个胶套,意味着将增加制模成本,原材料的增值成本等。从使用方面,在将线上开关应用于实际生产时,装配也较麻烦,还会出现因漏装护线胶圈而需重装的情况,因此,也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理想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针对现有线上开关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方便解决导线被割伤的结构的线上开关。
为达到预期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具有护线结构的线上开关,包括上盖、下盖和按钮,上盖和下盖用螺钉固定,其内部容置有主端子、次端子和接触簧片,所述主端子和次端子固定在下盖所设置的槽位内,接触簧片活动地嫁接在主端子上,并可通过所述其上所设置的触点与次端子形成电连接。所述按钮枢接在下盖向上延伸的支架上,其顶部为推按部,底部适于在转动时将接触簧片压置于所述次端子上使其形成良好接触。所述槽位延伸至上盖和下盖的外部两侧,形成出线口,且在该出线口处制有护线结构,即该出线口设置有倒角或倒圆结构,使位于此处的导线不致被摩擦或挤压而割伤。
目前大多数线上开关的接线端子仍采用螺钉固定式连接导线,如此结构不仅装配麻烦,如需先将导线的外皮去掉,再将线芯缠绕至螺钉上,再将螺钉用工具拧紧;而且接触电阻大,连接不牢靠,甚至出现内芯铜丝伸出发生短路,从而构成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的端子采用针刺式结构,即所述主端子、次端子末端呈针尖状,且向上弯折竖起。连接导线时,只需将导线摁压在该尖端上,即可实现导线与主、次端子的良好电连接,非常方便省时。
综上,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产品,其具有以下优点:
在无需增加护线装置或部件的情况下,轻松实现护线功能,即减少生产成本,又省去了装配时的麻烦。此外,主端子和次端子采用针刺式结构设计,在使用安装时也非常方便快捷,无需工具,十分人性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中,1、上盖;2、下盖;3、按钮;4、接触簧片;5、银触点;6、主端子;7、次端子;8;护线结构;9、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展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上盖1、下盖2和按钮3,上盖1和下盖2用螺钉9固定,其内部容置有主端子6、次端子7和接触簧片4。所述按钮3枢接在下盖2向上延伸的支架上,其顶部为推按部,露于上盖1的外部,底部适于在按钮3转动时将接触簧片4压置于所述次端子7上使二者形成良好接触。
图3是本实用新型装配后的整体结构剖视图,参照该图可知,所述主端子6和次端子7固定在下盖2所设置的槽位内,接触簧片4活动地嫁接在主端子6上,并可与次端子7形成电连接关系。为减少接触电阻,本实用新型在接触簧片4悬置于所述次端子7上方的部位设置有一银触点5,当按钮3顶部左摆时,按钮在外部指示为“ON”(开),按钮底部将所述银触点5通过接触簧片4压置在该次端子7上,使主端子6通过所述接触簧片4与次端子7形成电性连接。
所述槽位延伸至上盖1和下盖2的外部纵向的两侧,形成出线口,且在该出线口处制有护线结构8,即该出线口设置有倒角或倒圆结构,使位于此处的导线不致被棱角长期摩擦或挤压而割伤。由于上盖1与下盖2的厚度有限,为了增加所述倒圆的直径或倒角的尺寸,可在出线口各设置一个向外凸出的凸台,此结构的护线效果更佳。
本实施例的所述主、次端子6、7采用针刺式结构,其末端呈尖端状且向上弯折竖起。安装本实用新型时,只需将带外皮的其中一根导线(通常是火线)在该处剪断,另一根导线则通过下盖2上的空置槽穿过。剪断的导线一端不用去皮,直接用力将其压入主端子6的所述尖端上,该尖端便与导线内芯形成了良好的电连接,另一端依同样方法压入次端子7的尖端上,即实现了导线与各端子的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仅实现了保护导线不被割伤的目的,而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安装方便快捷,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人性化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金运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东莞金运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72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