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埋地燃气管道杂散电流神经模糊控制节能排流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17394.8 | 申请日: | 2009-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558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李龙江;陶文亮;李自立;杨刚;张覃;张杰;唐云;成奖国;代张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19/00 | 分类号: | G01R19/00;F17D5/08;C23F13/0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程新敏;张浩宇 |
地址: | 550003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气 管道 电流 神经 模糊 控制 节能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埋地燃气管道杂散电流神经模糊控制节能排流设备,属于电学测量与腐蚀防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杂散电流是指沿非规定(大地、管线以及其它与大地连通的金属构筑物或结构)通路流动的电流。埋地燃气管道附近存在杂散电流时会在管道上形成阳极区和阴极区,在复杂土壤条件共同作用下会在阳极区造成腐蚀穿孔。其破坏程度不仅与杂散电流的电流强度和电流延续时间有关,而且还与杂散电流的方向有关,据有关资料统计,1A的杂散电流1年可腐蚀9.1Kg的钢质管道。埋地燃气管道埋设在地下,和地下高压电缆、钢质水管、通信光纤、钢筋混凝土以及其它金属构筑物埋设在一起,环境复杂多变,产生的杂散电流有直流杂散电流、交流杂散电流、直交混流杂散电流,对管道的腐蚀干扰很大。如果对杂散电流防护不善,杂散电流对管线造成的穿孔及引起的埋地燃气管道腐蚀腐蚀破坏将导致灾难性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目前世界各国对杂散电流采用的检测原理是极化电位的近参比法和远参比法。实践工程中常通过这两种方法测定管道的管地电位正向偏移值作为监测及评定杂散电流干扰程度的指标,采用数字万用电压表、硫酸铜参比电极、管道连接线方式,通过测量埋地管道与参比电极之的电位差来反映杂散电流的扰动及腐蚀情况,当管地电位超标时即可确定受到杂散电源干扰,必须采取保护措施。杂散电流的存在和它所处的环境氛围有关,其种类、大小和方向都是变化的,由于杂散电流的随机性使得低阻抗电压表对一些快速变化的干扰信号检测准确度下降。其中电流密度难以直接测量,只有通过测量电位极化偏移来判断。人工测量无法准确及时采集到真实的杂散电流。在自动监测方面,传统的测量方法系统复杂,成本高,容错能力差。目前市场上的杂散电流测量仪形式多样,价格参差不齐,采样频率低,没有排流通道,检测和排流分家。目前的排流方法有强制电流排流法和牺牲阳极排流法,主要为直流排流,对于交流排流和混合排流却研究较少,在排流过程中没有排流效果反馈,排流误差大。在进行排流电流整定后,终身不变,很强的电流流入大地,只能局部保护管道,对防腐涂层破损的区域,将加速管道的腐蚀破坏。并且排流系统在管道铺设初期装配,按照初期标准设置排流电流,浪费电能严重。埋地燃气管道埋设在地下,和地下管网、高压电缆和通信光纤纵横交错。特别对城市管道,随着高伏交直流电的影响,传统的排流方式不能适应复杂的城市埋地管道系统,对交流杂散电流和直交混流杂散电流的排除效果不明显,对管地电位变化相对复杂的新城市环境,传统的排流模型适应性差、排流工艺保护不到位,检测和排流分开,适时效果差。常常形成过保护或欠保护,浪费电能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测量方便、精确度高的埋地燃气管道杂散电流神经模糊控制节能排流设备,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埋地燃气管道杂散电流神经模糊控制节能排流设备。包括参比电极和单片机,所述的参比电极与待测物连接,参比电极的输出端连接通道选择模块,通道选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A/D转换模块,A/D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单片机的输入端;单片机连接电源模块,单片机的输出端连接显示模块和D/A转换模块,D/A转换模块连接排流电路,排流电路连接排流通道。
上述的埋地燃气管道杂散电流神经模糊控制节能排流设备,还包括按键模块和时钟模块,按键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单片机的输入端;时钟模块的输出端连接D/A转换模块。
前述的埋地燃气管道杂散电流神经模糊控制节能排流设备,所述的参比电极为永久性饱和Cu/CuSO4参比电极,显示模块为LCD液晶显示屏,排流电路为双极性变换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73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