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人体工程学座椅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19331.6 | 申请日: | 200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11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雷香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赢创工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C1/024 | 分类号: | A47C1/024;A47C1/03;A47C7/50;A47C7/46;A47C7/14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14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体 工程学 座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体工程学座椅。
背景技术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长时甚至超时坐在办公桌前从事脑力工作。很多年轻人的学习、娱乐、社交活动也都在互联网上展开。不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坐在电脑前不挪窝地连续作战是很多年轻人的习惯。“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个常态。根据最近健康报告分析,长时间坐在设计不合理、坐感不舒适的劣质工作椅上,会影响人体血液循环,破坏人体消化系统运作、打乱人体新陈代谢,还会威胁骨骼健康,导致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手腕脉管炎等多种疾病。由此可见,正确舒适的坐姿和一张高质舒适的工作椅对于健康非常重要。
随着技术的进步,坐姿还将成为我国未来劳动者主要的工作方式。坐姿就是我们常说的“3个90度,1个中心点”原则,即:使脊椎在保持自然曲线的同时,让身体上身和大腿成90至105度的夹角,以最轻松的方式支撑起整个上身,减轻腰椎压力;坐着时以膝盖为连接点的大腿和小腿应当保持90至105度的夹角,即大腿要水平于地面,小腿要垂直于地面,使小腿能分担对身体的支撑作用,从而减轻臀部的支撑负荷;使用键盘时以手肘为连接点的上臂和小臂应当保持90至105度的夹角,并且获得适度支撑,如此避免肩部过度耸起或者下榻而造成肩周不适。使用者头部不应过度前倾或后仰,以自然竖立为宜,双眼向前平视,平视目光应该落于电脑屏幕的正中或稍偏上位置,不能过分上仰或下俯,以避免给颈椎带来不必要的负荷,屏幕和眼睛之间应该有一个手臂左右长度的距离。使用者的身高、臂长、腿长、体重、体型等都不尽相同,因此,一张好的工作椅,应该具有丰富灵活的可调节性,即可以根据使用环境和个人要求习惯进行细节调整。一个健康舒适座椅将对于减缓疲劳和神经压迫,矫正坐姿,预防颈椎,改善视力,保护腰部,支撑肘关节,全身放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办公椅早已不能满足和预防日渐暴露的众多健康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体工程学座椅,该座椅移动灵活,稳定性好,不易倾覆,从而改善人体久坐的舒适性。
其解决方案是:一种人体工程学座椅,包括支撑腿和椅背,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周向上设置有5对椅脚,每对椅脚之间设置有一个径向开口槽,每对椅脚设置两个用圆弧过渡的分椅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一是采用5对椅角均匀分布,每对椅角设置两个分椅角,盘地分布紧密,不管用工程塑料、还是不锈钢或者铝和金、铸铁等,具有一定的地面抓力,保证了椅子的稳定性,不易倾覆;
二是10个滚轮五角平行排列、均匀分摊座椅重力,受力轻滚动更流畅顺滑,在地毡地毯等粗糙柔性表面上能自如转动,并减小了对地板的磨损划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支撑腿俯视图。
图3为椅背结构视图。
图4为座垫俯视图。
图5为扶手主视图。
图6为扶手动作示意图。
图7为升降杆剖视图。
图8为底盘俯视图。
图9为椅背后倾动作示意图。
其中:1-支撑腿 2-椅背 3-椅脚 4-径向开口槽 5-过渡圆弧 6-椅背架 7-弧形靠板 8-转轴 9-肩膀活动板块 10-背部活动板块 11-腰部调整紧固件 12-脊背条块软包 13-支撑体 14-调整紧固件A 15-调整紧固件B 16-调整紧固件C 17-调整紧固件D 18-调整紧固件E 19-按摩转置 20-座垫 21-“W”形隆起部 22-透气栅条 23-座垫前段折叠板 24-扶手 25-扶手支撑管 26-扶手伸缩管 27-锁紧定位螺栓 28-主轴齿轮 29-扶手活动管 30-活动管顶板 31-活动齿轮 32-升降杆 33-升降阀门 34-底盘 35-双层活动钢珠 36-椅背后倾锁固螺丝 37-连接铰接钢板 38-椅背后倾弹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赢创工贸有限公司,未经福州赢创工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93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