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网包式海珍品增殖礁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51741.9 | 申请日: | 200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714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勇;田涛;刘海映;张国胜;王刚;刘永虎;史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水产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 | 代理人: | 闪红霞 |
地址: | 116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包式 海珍品 增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鱼礁,尤其是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利于海珍品(海参、海胆、鲍鱼)栖息、生长的网包式海珍品增殖礁。
背景技术:
随着海胆、海参、鲍鱼等海珍品渔业的不断发展,其天然资源量已明显下降,为此人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以期增殖恢复其资源:一是发展大规模人工养殖,因人工养殖的品质退化,高密度养殖导致的病害频发,自身污染严重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都制约了养殖的发展。二是人工增殖放流。人工增殖放流是通过在天然海域投放人工鱼礁的方法建设适宜海洋生物栖息生长的生息场,人工生息场为海珍品提供索饵场、庇护所并可通过增殖天然海藻来扩大海珍品的食物来源,增殖的海珍品品质较高,同时还可以增加海洋资源、修复环境,因此人工增殖放流是一种更优的选择。
目前投放的鱼礁多以集鱼礁、藻礁、产卵礁等为主,其多数为钢筋混凝土型礁。钢筋混凝土礁体不但成本较高、制作不便,而且在海中投放初期混凝土所释放的碱性物质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礁体中最接近自然、成本最低的就是石料礁,但单块料石投放后容易被泥沙埋没从而使效果降低甚至消失,其位置也不能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移动,大料石本身缝隙较少不利于海珍品的栖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利于海珍品(海参、海胆、鲍鱼)栖息、生长的网包式海珍品增殖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网包式海珍品增殖礁,有由直径至少为2厘米的网绳编织的网目小于10厘米网包,在网包内填充有10~20块直径10~30厘米的料石块,在网包的扎口处设有金属栓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经现场海区试验,海参、海胆、鲍鱼等海珍品可在料石间的缝隙中或表面栖息,礁石上藻类生长情况良好,附着藻类为海珍品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海珍品增殖效果明显,而且网包可对料石起固定作用,不会因水流过大而使料石移位,避免礁体被泥沙埋没,礁体结构稳定,制作简单、成本低,同时可利用海上吊机将网包吊起移动,方便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位置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有由直径至少为2厘米的网绳编织的网目小于10厘米网包1,在网包1内填充有10~20块直径10~30厘米的料石块2,在网包1的扎口处设有金属栓饵3。
现场海区布设以群为单位进行投放,礁群每行个体间距2~4米,行间距3~5米,每行投放礁体50~100个,每群20~30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水产学院,未经大连水产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517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