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合型降噪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352587.7 | 申请日: | 200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50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朴太善 | 申请(专利权)人: | 朴太善 |
主分类号: | E01F8/00 | 分类号: | E01F8/00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巩同海 |
地址: | 266107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路或公路交通的经过空气传导的噪音吸收或反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型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从源头上控制噪声使其达到噪声排放标准是难以实现的,通用的有效治理措施是在靠近噪声源处设置声屏障,其声屏障的工程声学效果通常由声屏障的高度决定。
目前声屏障应用中存在如下问题和不足:1)其高度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对绕过声屏障上缘的绕射声难于治理,声屏障上缘成为二次噪声源;2)治理交通噪声的声屏障工程中,超过旅客视线高度的声屏障阻隔旅客视野,使旅客产生视觉乏味、疲劳及不适感;3)高速运行的交通工具、尤其是高速运行的列车产生的空气动力学噪声和气动力(速度风)与不通透的声屏障墙体相互作用,影响结构安全和噪声控制;尤其是高速运行的列车产生的下部噪声在相对的声屏障和列车侧面之间多次反射,在声屏障上部形成集中声源,上部的集中声源可绕过声屏障顶端,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声屏障的实际降噪效果;4)随着声屏障高度的增加,其工程成本大幅提高,且顶端增加的单位高度声屏障相对于下方相同单位高度声屏障,其降噪效果大幅降低。
现有技术中有采用干涉方式降噪的,如2008年5月7日公开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为CN101175887A,其公开了一种隔音装置,将具有按照规定的角度弯曲而向声源一侧开口的多面体的长条状的隔音部件,依次层叠在按照规定间隔立着的支柱之间,构成具有适当高度的隔音壁,使从声源传来的声波通过多面体多次反射,通过相互干涉,从而使得噪声减少。其降噪效果虽然较好,但跟现有的降噪声屏障没有什么区别,仍然存在声屏障上述的缺陷。
现有技术中也有采用共振方式降噪的,如2009年11月4日授权公告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告号为CN201339164Y,其公开了一种新型道路声屏障,其第一层板、第二层板、第三层板两侧端固定在立柱上,第一层板、第二层板之间留有距离组成空腔体,第一层板、第二层板、第三层板的板面上均布吸声孔,第二层板、第三层板之间填充吸声材料。其降噪效果虽然较好,但跟现有的降噪声屏障没有什么区别,仍然存在声屏障上述的缺陷。使用时受列车风的影响较大,且其安装的偏心距较大,安装不牢固,造成不安全因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能够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复合型降噪装置,其可以很好的将声源传播的噪声降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该装置设置在噪声的声源侧和保护侧之间,包括多面体的筒体,筒体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声程差筒体与抗性筒体,抗性筒体位于声程差筒体的左上方;声程差筒体内部中空,声程差筒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入射口与干涉口,入射口设置在声程差筒体的左侧,面向噪声声源侧;干涉口设置在声程差筒体的右上侧,面向噪声保护侧上方;入射口连通入射腔室、干涉口连通射出腔室,入射腔室与射出腔室之间通过频导行腔连通,相邻的频导行腔之间通过声程差频导板间隔;抗性筒体内部间隔设有反射腔,各个反射腔的上端面开口于抗性筒体表面,其余各端面皆封闭;反射腔内部中空;相邻的反射腔之间通过抗性频导板间隔。
筒体通常需要与下部的声屏障组合使用,将筒体设置在声屏障顶端,筒体底端与声屏障结合,可通过螺栓、铆接或其它方式连接。筒体上在每个腔室底端分别设有排水口,排水口可将进入腔室内的水排出,避免积水对筒体的损坏或对声波的影响。沿筒体长度方向设置固定孔,相邻的筒体之间钢丝绳或圆钢通过固定孔固定与声屏障立柱连接,即可将多个筒体串联起来,组合使用。
相邻声程差频导板的间距为4-15CM,声程差频导板为弧形,所有的弧形声程差频导板为同心弧,即所有的弧形声程差频导板的圆心相同。
本装置区别于目前使用的隔声降噪类产品,本装置的声程差筒体基于声波干涉原理,应用声程差机理,使噪声源中部分噪声通过腔室再回到原噪声场中干涉消声,是属于无源干涉消声的降噪器。声程差行腔在声场传播路径上形成不同声程的多组旁通路,使部分声波岔入旁通路中。旁通路的长度比主通路(原声场路径)长度大一个数值,这个数值恰好使声波相位相反,当主通路和旁通路的声波在干涉口位置的声场相遇时,由于某个频率声波相位恰好相反,互相抵消,达到消声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朴太善,未经朴太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525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T”字型多角体破浪堤
- 下一篇:一种用于抵抗斜拉索水平分力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