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识别电子代码的方法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80100253.3 | 申请日: | 200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07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H·塞帕;H·西波拉;A·劳蒂埃宁;P·赫利斯托 | 申请(专利权)人: | 芬兰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6K7/08 | 分类号: | G06K7/0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秦晨 |
地址: | 芬兰*** | 国省代码: | 芬兰;FI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识别 电子 代码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电子代码的方法。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拟用该方法的设备。
背景技术
根据现有技术,在货物运输中既使用光学可读条形码又使用远程 可读RFID标识符。
条形码的优点在于其标准化技术,但是这种技术需要可见标记, 而且还需要至少在能见距离(sight distance)内进行的读取技术,这 就限制了应用的行驶。可见标记使得该技术容易被滥用。
相比于前述条形码技术,RFID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包括远程可 读性和将代码完全隐藏在产品中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可用于防止代 码的伪造。然而,该技术中使用的标识符显然比条形码技术贵得多。
美国专利5,818,109公开了这样一种解决方案,在该解决方案 中,读取设备被用于测量被赋予货币值的电容性检定电阻标记 (capacitance verification resistance marking)。这种机器允许在短 距离内非接触式地进行测量。在测量时,以每个电阻器的电阻值应该 在特定的预定限制内的这样方式,通过同时测量来确定几个(例如, 8个)电阻器的数量级。因此,问题是使用“数字技术”来评估彩票 的电正确性(electrical correctness)。如果所有电阻器都在预定限制 内,则即使单个偏离将引起拒绝时,彩票也被接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消除上述技术状态的缺陷,并且为了这个目的,创造 了一种完全新型的用于读取电子代码的方法和设备。
本发明基于从几条导电线形成代码,借助于电极从这几条导电线 用电确定实部和虚部,这些电极位于基本无损的表面上,以电流的显 著变化(substantial change)仅发生在电流的虚部的这样方式来对电 流的实部和虚部进行角度校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以实部主要测量损耗的这样方式 通过角度校正来对测量的实部和虚部进行校正。
更具体地讲,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特征在于:定义电流的实分量 和虚分量,或者相应地定义电压的实分量和虚分量;以及电极位于基 本无损的表面上,并且以电流或电压的显著变化仅发生在电流或电压 的虚分量中的这样方式对电流的实分量和虚分量进行角度校正,或者 相应地对电压的实分量和虚分量进行角度校正。
对于这部分而言,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用 于定义电流或电压的实分量和虚分量的部件;以及用于以电流或电压 的显著变化仅发生在电流或电压的虚分量的这样方式对电流或电压的 实分量和虚分量进行角度校正的部件,其中,电极位于基本无损的表 面上。
借助于本发明,获得相当多的优点。
由于本发明的不可见性,因此,相对于条形码,本发明提供明显 的优点。除了其它方面之外,不可见的代码可用于容易地且成本高效 地确定伪造产品。
实际上,本发明的应用类似于RFID技术和条形码技术的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代码可以是可见的,也可以隐藏在不透明的保护膜下。 例如,根据本发明的代码可用于访问控制应用、产品数据编码、认证 和产品来源的检定。
由于可使用印刷技术来制造代码,所以对于这部分而言,与电学 可读RFID标签相比,本发明提供相当可观的成本优势。
由于对标记的电性质的优化,可用更便宜的元件制造测量电子器 件。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借助于实例对本发明进行研究。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测量装置。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测量对象。
图3a示出当在根据本发明的测量装置的电极之间不存在待读取 的代码时这些电极之间的等效电路。
图3b示出当在根据本发明的测量装置的电极之间存在待读取的 代码时这些电极之间的等效电路。
图4用曲线图示出从根据本发明的测量装置的角度看,待读取的 标记的实分量和虚分量随着代码电阻增加的行为。
图5用曲线图示出在对第一测量结果的角度校正之后的根据本发 明的测量装置,在图5中,实分量为下面的曲线,虚分量为上面的曲 线。
图6示出角度校正之后的导纳的实分量。
图7示出由根据本发明的测量装置读取的质量差的代码的测量结 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芬兰技术研究中心,未经芬兰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002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