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的伺服转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01426.3 | 申请日: | 2009-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032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J·赫尔施;A·鲁普;A·克鲁特施尼特;J·努斯鲍默;W·伦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ZF操作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12 | 分类号: | B62D3/12;B62D5/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董华林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伺服 转向 装置 | ||
1.电的伺服转向装置,尤其是用于车辆的助力转向装置,该伺服转向装置包括转向机构壳体(2)和壳体盖(3),该壳体盖形成转向机构壳体(2)的轴向封闭件,该壳体盖由转向机构(5)的能轴向移动的构件(4)穿过,其特征在于:在壳体盖(3)的轴向外部的区域(6)中,用于能轴向移动的构件(4)的第一导向衬套(7)集成在壳体盖(3)中。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的伺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导向衬套(7)作为内置件(8)在用于壳体盖(3)的铸模中与壳体盖(3)一起浇铸。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的伺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与第一导向衬套(7)沿轴向隔开距离地在壳体盖(3)和/或转向机构壳体(2)中设置第二导向衬套。
4.按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的伺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和/或第二导向衬套(7)一体地构成。
5.按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的伺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导向衬套(7)构成用于能轴向移动的构件(6)的轴向止挡。
6.按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的伺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和/或第二导向衬套(7)具有在其导向直径(D)与其宽度(b)之间的0.3至3.5的比例。
7.按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的伺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和/或第二导向衬套(7)具有在其壁厚(W)与其外径(DA)之间的0.01至0.3的比例。
8.按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的伺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和/或第二导向衬套(7)的横截面外形构成得允许能轴向移动的构件(4)线形接触。
9.按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的伺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和/或第二导向衬套(7)径向弹性地支承。
10.按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的伺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和/或第二导向衬套(7)能沿径向方向相对于能轴向移动的构件(4)定位和固定地设置在壳体盖(3)和/或转向机构壳体(2)中。
11.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的伺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和/或第二导向衬套(7)借助于用于固定径向位置的固定装置进行定位。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的伺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固定径向位置的固定装置由至少三个调节螺钉构成,这些调节螺钉沿径向方向作用到第一和/或第二导向衬套(7)上。
13.按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的伺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通过一个或多个偏心轮构成。
14.按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电的伺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和/或第二导向衬套(7)用螺钉张紧或铆接或敛缝或焊接或粘合在壳体盖(3)和/或转向机构壳体(2)中。
15.按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电的伺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径向绕第一和/或第二导向衬套(7)设置的空腔在第一和/或第二导向衬套(7)与壳体盖(3)之间和/或在转向机构壳体(2)中用弹性或非弹性地凝固的物质填充。
16.按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电的伺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和/或第二导向衬套(7)具有用于能轴向移动的构件(4)的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产生能轴向移动的构件(4)的抗旋转。
17.按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电的伺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和/或第二导向衬套(7)允许能轴向移动的构件(4)沿第一和/或第二导向衬套的圆周面的圆周方向线形地贴靠在第一和/或第二导向衬套(7)上,和/或允许第一和/或第二导向衬套(7)线形地贴靠在壳体盖(3)或转向机构壳体(2)上。
18.按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的伺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和/或第二导向衬套(7)构成球形的。
19.按权利要求1至18任一项所述的电的伺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能轴向移动的构件(4)通过球循环机构(9)由电的伺服马达(10)驱动,并且球循环机构(9)的顶圆形成得使该球循环机构用于径向支承能轴向移动的构件(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ZF操作系统有限公司,未经ZF操作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0142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