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乘员保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80102156.8 | 申请日: | 2009-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099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发明(设计)人: | 桥本周三;原冈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01 | 分类号: | B60R21/01;B60N2/06;B60N2/16;B60N2/22;B60N2/42;B60R21/00;B60R21/02;B60R22/46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孙丽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乘员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乘员保护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在预测出了车辆周围的危险状况的情况下,对乘员进行保护的乘员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检测车辆的危险状态,从而对乘员进行保护的乘员保护装置,已经提出了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271899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技术等的各种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5-271899号公报所记载的技术中,提出了一种方案,即,根据本车辆与后面车辆之间的距离而进行碰撞预检判断,在所判断出的距离处于规定值以下,从而预检出在规定时间之后会产生碰撞的情况下,当座椅靠背的角度未在规定值以上时,则将倾斜角度提升至规定值的同时,降低坐垫前端,并在碰撞之后升高坐垫前端。
但是,虽然在日本特开2005-271899号公报所记载的技术中,采用了为防备碰撞而能够通过座椅安全带适当地对乘员进行约束的结构,但是,在已经回避了危险状况时,约束度将被维持在较高状态,从而有可能会对乘员造成不适,因此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其具有:判断部,所述判断部根据用于检测车辆周围的危险状况的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判断车辆是否处于危险状况;位移部,所述位移部相对地改变用于约束乘员的座椅安全带与乘员之间的位置关系;控制部,在由所述判断部判断为处于所述危险状况之后,又判断为已经回避了所述危险状况时,所述控制部对所述位移部实施控制,从而使乘员远离所述座椅安全带。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为用于说明座椅调节的一个示例(倾斜调节)的图。
图3为表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碰撞判断ECU进行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4为表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控制ECU进行的、处理流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5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调节的图。
图6A为表示向乘员远离座椅安全带的方向进行座椅调节的其他结构的第1例的图。
图6B为表示向乘员远离座椅安全带的方向进行座椅调节的其他结构的第2例的图。
图6C为表示向乘员远离座椅安全带的方向进行座椅调节的其他结构的第3例的图。
图6D为表示向乘员远离座椅安全带的方向进行安全带固定器调节的其他结构的第4例的图。
图6E为表示解除对乘员的约束时的一个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装置10,具有:前方毫米波雷达12,其用于检测距前方的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前侧方毫米波雷达14,其用于检测距前侧方的障碍物之间的距离;立体照相机16,其对前方进行拍摄;后方毫米波雷达13,其用于检测距后方的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后侧方毫米波雷达15,其用于检测距后侧方的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后方照相机17,其对后方进行拍摄;碰撞判断ECU18,其用于预测碰撞;以及座椅控制ECU22,其在预测出碰撞时对座椅的状态进行控制,这些构件分别与母线20相连接。
前方毫米波雷达12、前侧方毫米波雷达14、立体照相机16、后方毫米波雷达13、后侧方毫米波雷达15以及后方照相机17,均对车辆周围进行监视,并将监视结果输出到碰撞判断ECU18中。
前方毫米波雷达12例如被设置在前格栅中央附近,而前侧方毫米波雷达14被设置在保险杠内的车宽方向两端附近等处。设置前方毫米波雷达12以及前侧方毫米波雷达14的目的在于,通过由二者分别向车辆前方和前侧方发射毫米波,从而接收从对象物反射回来的电波,并根据传播时间和由多普勒效应所产生的频率差等,来测定距对象物之间的距离和相对于本车的相对速度等。另外,后方毫米波雷达13以及后侧方毫米波雷达15被设置在后保险杠等处。设置后方毫米波雷达13以及后侧方毫米波雷达15的目的在于,通过由二者分别向车辆后方和后侧方发射毫米波,从而接收从对象物反射回来的电波,并根据传播时间和由多普勒效应所产生的频率差等,来测定距对象物之间的距离和相对于本车的相对速度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021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