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筒式飞剪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03796.0 | 申请日: | 2009-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32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M·博伊特;B·埃尔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SMS西马格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D25/12 | 分类号: | B23D25/1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永波;梁冰 |
地址: | 德国杜***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筒式飞剪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特别是用于剪切板材和/或用于引导(durchleiten)板坯穿过的转筒式飞剪装置。
背景技术
转筒式飞剪装置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其中使用两个带有板材或带材剪切机构的转筒,这些转筒同轴地设置,并相向地旋转,其中在两个转筒上分别设置有剪刀或剪切机构,在两个转筒的剪刀相互靠近并相对而置时,所述剪刀就剪切经过的板材。在这里,这种转筒式飞剪装置剪切金属带(Blechband)。同样已知的是,这种转筒式飞剪装置在转筒的区域中具有扁平部分,这些扁平部分在彼此相对时适合于使得厚板材经过转筒式飞剪而不会被剪切。这种转筒式飞剪装置已被EP 0162 020 A1公开。
就这种转筒式飞剪装置而言,已知的是,厚度为20~40mm的带材为了切落而被引导进入和穿过转筒式飞剪装置。
但对于厚度至多为4mm的薄带材来说就会出现问题,如果一定要在转筒式飞剪装置中切分这些薄带材,且一定要将至多为150mm的厚板坯在不被剪切的情况下引导穿过转筒式飞剪装置。
对于薄板材或带材来说,必须要确保带材在进入到转筒式飞剪装置中时和在切分之后又可靠地被输送到下一个辊道辊子上,而不会卡(abtauchen)在转筒式飞剪装置中。对于厚板坯来说,最好能够到在转筒式飞剪装置的上面的剪刀转筒和下面的剪刀转筒之间的空出的通道。
发明内容、目的、解决方案、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达到上述要求的转筒式飞剪装置。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一种转筒式飞剪装置得以实现,其具有两个同轴地设置在机架中的且可旋转驱动的转筒,这些转筒分别在它们的轮廓上具有至少一个剪刀,其中在板材经过转筒之间的缝隙时,在这些转筒至少部分地旋转的情况下,可剪切板材,其中在机架入口和/或出口设有能伸入到机架区域中的第一辊道组。由于能使得至少一个辊道组伸入,所以能有利地实现使得板材或带材可靠地输入和输出,其中至少一个辊道组至少部分地又可再次伸出,以便不会干扰转筒旋转。根据本发明,有益的是,辊道组分别在入口和出口可输入和输出。
在此特别有利的是,通过传动装置,至少一个第一辊道组可水平移动,或者两个辊道组在入口和出口可水平移动。传动装置可以是液压的或电的或机电的,利用该传动装置,可以按照要求来控制辊道组的水平位置。
同样有利的是,利用传动装置可分别使得至少一个第一辊道组(Gruppenrollgang)或者两个第一辊道组竖直移动。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控制调节辊道组的高度,这有利于金属带的输入和输出,因为这样的高度便于继续传送到下一个辊道组,并防止夹住或卡住。
此外有益的是,除了至少一个第一辊道组之外,还设有至少一个能围绕轴摆动的第二辊道组。这样就可以有利地实现利用传动装置使得至少一个第二辊道组能围绕轴摆动。由此可以在需要第二辊道组时使得它摆动到辊道中,或者可以在不需要第二辊道组时有利地使得它沉降。
特别有益的是,至少一个转筒或者两个转筒在与剪刀相对的一侧具有扁平的轮廓和/或具有缺口部分。
在此有利的是,缺口部分具有扁平部分,该缺口部分在两侧分别具有与所述扁平部分形成一定角度的区段。这些区段因而是与所述扁平部分夹成一定角度的扁平部分延展段。
另外有益的是,至少下面的转筒在剪刀的至少一侧在圆周上具有一种轮廓,板材或带材就支撑在该轮廓上。这种轮廓经过有利的设计,使得它相应于或实现板材的直至下一个棍子或下一个辊道组的预计的轨道,从而板材处于该轨道上。
有利的改进记载在从属权利要求中。
简短的附图说明
下面基于实施例对照附图详细地介绍本发明。图中示出:
图1为转筒式飞剪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转筒式飞剪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转筒式飞剪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转筒式飞剪装置的示意图;和
图5为转筒式飞剪装置的示意图;
本发明的优选设计
图1至5以不同的工作状态示出本发明的转筒式飞剪装置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MS西马格股份公司,未经SMS西马格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037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