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乳酸树脂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0980105669.4 | 申请日: | 2009-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5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根岸由典;沟川茂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ADEKA |
主分类号: | C08L67/04 | 分类号: | C08L67/04;C08K5/3432;C08L10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乳酸 树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乳酸树脂组合物(以下简称为“树脂组合物”),详细而言,涉及含有具有特定结构的受阻胺化合物的聚乳酸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聚乳酸树脂由于具有较高的熔点,能够熔融成形,因此作为实际应用上优异的生物降解性聚合物在各种用途中展开了研究。但是,聚乳酸树脂在耐候性方面存在问题,例如若将聚乳酸树脂放置在日光下,则存在显著劣化的问题。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针对光及氧的不良影响,受阻胺化合物是对于包含聚合物的多数有机基材的稳定化有效的添加剂。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聚乳酸树脂中配合紫外线吸收剂或受阻胺化合物。
另外,作为低碱性受阻胺化合物,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具有烷氧基胺结构的化合物。进而,作为具有各种骨架的低碱性受阻胺化合物,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具有羧酸酯结构、酰胺结构、氨基甲酸酯结构及缩醛结构的受阻胺化合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8441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昭49-4055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133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受阻胺化合物对于聚乳酸树脂的耐候性改善效果并不充分,另外,若添加受阻胺化合物,则还存在如下问题:聚乳酸树脂的结晶化加剧,成形加工而获得的成形品产生白浊化。
另外,专利文献2及3中并没有关于将受阻胺化合物应用于聚乳酸树脂的具体的记载,完全未示出聚乳酸树脂的结晶化的抑制效果。进而,即使将如这些专利文献中记载的、作为现有技术提出的受阻胺化合物用于聚乳酸树脂,也无法充分获得耐候性的改善效果。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耐候性、且抑制了结晶化的聚乳酸树脂组合物、及使用该聚乳酸树脂组合物的树脂成形品。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对聚乳酸树脂配合具有特定结构的受阻胺化合物,能够获得耐候性提高且结晶化得到抑制的聚乳酸树脂组合物及其树脂成形品,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聚乳酸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相对于100质量份的聚乳酸树脂,配合有0.005~30质量份的具有下述通式(1)所示的部分结构的受阻胺化合物而成,
(式中,R1、R2、R3及R4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4的烷基,R表示可以被羟基取代的碳原子数1~18的烷基、碳原子数1~18的酰基、或碳原子数5~8的环烷基)。
本发明的聚乳酸树脂组合物中,前述具有通式(1)所示的部分结构的受阻胺化合物优选为下述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R所示与前述通式(1)相同)。
另外,本发明的树脂成形品的特征在于,其是将上述本发明的聚乳酸树脂组合物成形加工而成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采取上述方案,能够实现具有优异的耐候性、且结晶化得到抑制的聚乳酸树脂组合物。因此,使用该聚乳酸树脂组合物的树脂成形品的耐候性优异,不具有伴随结晶化的白浊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聚乳酸树脂组合物进行详细说明。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聚乳酸树脂,可列举出聚乳酸均聚物、聚乳酸共聚物、聚乳酸均聚物与聚乳酸共聚物的共混聚合物。另外,只要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也可以是以聚乳酸为主体的共混聚合物。
所述聚乳酸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以凝胶渗透色谱分析得到的聚苯乙烯换算值计通常为5万~50万,优选为10万~25万。重均分子量小于5万时,难以得到实际应用上必要的物性,若重均分子量超过50万,则成形性有时容易变差。
另外,上述聚乳酸树脂中的L-乳酸单元及D-乳酸单元的构成摩尔比(L/D)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从100/0~0/100的范围选择。为了得到具有高熔点的聚乳酸树脂组合物,优选使L-乳酸单元及D-乳酸单元的任一者为75摩尔%以上,为了得到具有更高熔点的聚乳酸树脂组合物,优选使L-乳酸单元及D-乳酸单元的任一者为90摩尔%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ADEKA,未经株式会社ADEKA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056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