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氧化合物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80106903.5 | 申请日: | 2009-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98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小林有二;内田博;佐藤一彦;今喜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301/12 | 分类号: | C07D301/12;B01J23/30;B01J31/02;C07D303/04;C07D303/40;C07B6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田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氧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将有机化合物的碳-碳双键转换为环氧基、作为反应溶剂不使用有机溶剂并且使用活性高的催化剂体系。本发明特别地涉及为了获得在分子内含有环氧基和双键的有机多官能性环氧单体,将二烯烃类进行环氧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多官能性环氧单体,是作为抗蚀剂材料(特别是阻焊剂材料)的原料,另外作为农药、医药的中间体、增塑剂、粘结剂、涂料树脂等各种聚合物的原料,在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各种产业领域能够广泛应用的有用的化合物。
但是,仅将二烯烃类的特定的位置的一个双键进行选择性环氧化的技术,生产率低(低反应性、低选择性),其技术应用范围经常仅限于某种结构体。
一直以来,人们使用过酸作为二烯烃类的选择性的环氧化剂(例如、参照Chem.Ber.,1985,118,1267-1270),在该方法中,作为副生成物生成大量二环氧化物,另外,生成当量的氧化剂由来的酸,因此存在装置的腐蚀等的问题。
酮催化剂下的过硫酸氢钾为氧化剂的二烯烃的选择性的环氧化方法也是已知的(例如参照J.Org.Chem.,1998,63,2948-2953),在该反应中,存在下述问题:催化剂的酮需要非常大量(相对于二烯烃类,为20-30摩尔%),并且为了抑制反应中的过硫酸氢钾的分解,需要严密控制反应溶液的pH、反应温度等的反应条件。
另一方面,过氧化氢水廉价、没有腐蚀性,反应后没有副生物,由于是水,因此环境负荷小,是工业利用上优异的氧化剂。
作为以过氧化氢水作为环氧化剂由烯烃类制造环氧化合物的方法,目前已知下述方法:(1)在氯化季铵盐、磷酸类、钨金属盐的存在下、利用过氧化氢进行环氧化的方法(参照特开2003-192679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和特开2004-115455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2))、(2)在有机溶剂中、使用季铵盐那样的相间移动催化剂和钨酸类和α-氨基甲基膦酸作为催化剂进行环氧化的方法(参照特开H8-27136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3))、(3)在甲苯溶剂中、在钨化合物与过氧化氢反应生成的钨氧化物、硫酸氢季铵盐和磷酸类的存在下进行环氧化的方法(参照特开2004-59573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4))、(4)在甲苯那样的有机溶剂的存在下,使用包含钨化合物、季铵盐、磷酸类和/或硼酸类、和硫酸氢盐的多成分系氧化催化剂进行环氧化的方法(参照特开2005-169363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5))、(5)使用杂多酸的十六烷基吡啶盐那样的兼具相间移动能力和环氧化能力的催化剂,在氯仿溶剂中进行环氧化的方法(参照J.Org.Chem.,第53卷15号2587-3593(1988)(下述非专利文献1))等,它们都使用有机溶剂和不仅具有相间移动能力而且具有高表面活性能力的季铵盐,反应效率、反应后的有机层与水层的分离性不好。
另外,还报告了不使用有机溶剂进行反应的反应系(参照特开2006-316034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6)),即使用该体系,也有必要使用季铵盐那样的具有强相间移动能力的催化剂,相间移动催化剂具有表面活性,因此反应结束后的相分离不容易。
另外,不但相分离不容易,而且在有机层中混入季铵盐,如果直接使用,则对电特性等有很大的坏影响,在进行蒸馏等的精制的情况下,由于加热,而使季铵盐分解,因此存在蒸馏收率差等的问题。
作为使用钨以外的催化剂的方法,已知下述方法:(6)使用在无机氧化物载体上担载有甲基三氧化铼(CH3ReO3)和有机强碱化合物的催化剂,利用过氧化氢进行环氧化的方法(参照特开2001-25665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7))、(7)在包含含钛沸石催化剂、和叔胺、叔胺氧化物或它们的混合物的添加剂的存在下、利用过氧化氢进行环氧化的方法(参照特表2002-526483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8))、(8)在氟烷基酮催化剂下、利用过氧化氢进行环氧化的方法(参照Chem.Commun.,263-264(1999)(以下、非专利文献2))等,这些方法的催化剂效率差,需要过剩的过氧化氢,只能用于小的基质,是限制多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3-1926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4-115455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H8-27136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4-59573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5-169363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2006-316034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昭和电工株式会社;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未经昭和电工株式会社;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069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