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绝热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07356.2 | 申请日: | 2009-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99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仲村博门;篠一弘;木村将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J9/04 | 分类号: | C08J9/04;B32B5/18;B32B9/00;C08J9/36;F16L5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田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热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绝热性能和环境性能优异的树脂发泡体、以及可以长期保持上述绝热性的无氯氟烃系绝热材料。
背景技术
现在使用以硬质聚氨酯泡沫或软质聚氨酯泡沫、泡沫苯乙烯为代表的树脂发泡体作为住宅等的绝热材料,随着近年来节省能源意识的增强,这些绝热材料担负着减少冷气和暖气设备能量这样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绝热材料一般通过在树脂发泡体内部的极小容积中包含低热传导率的气体来表现出优异的绝热性能。
虽然以前绝热材料中的低热传导率气体广泛使用氯氟烃气体(CFC),但是由于CFC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因此想使用氢氟烃(HFC)或丁烷、丙烷等低分子烃来代替CFC(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然而,由于HFC的地球变暖系数极大,低分子烃具有引火性,因此更多使用更低环境负荷型且更安全的二氧化碳。
然而,由于二氧化碳比HFC、低分子烃的绝热性能差,因此为了获得具有优异的绝热性能的绝热性,需要提高发泡体本身的绝热性能。
一般而言,如果除去内包的低热传导气体,则发泡体的绝热性能取决于孔隙率(X)和气泡直径。孔隙率(X)越大、气泡直径越小,越表现出越高的绝热性能。在现有技术中,由于仅仅增大气泡直径来增大孔隙率(X),因此当变为一定孔隙率(X)以上时绝热性能有变差的倾向。
因此,近年来进行了控制发泡体的气泡结构的各种研究。特别是在专利文献3中,示出可以通过以苯乙烯树脂为基础,使用2种发泡剂(水和二氧化碳)来形成大气泡直径和小气泡直径。
然而,由于总体的气泡尺寸较大,因此不能获得优异的绝热性能。此外,由于使用水作为发泡剂,因此是不易使用可能会水解的聚酯系树脂等的技术。
专利文献1:特开2007-332203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00/01761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3:特开2007-153964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0-3207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绝热性能和环境性能优异的树脂发泡体,此外,提供长期保持优异的绝热性能、不易发生结露的无氯氟烃系绝热材料。
本发明者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可以通过以下的任一构成来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1).一种树脂发泡体,孔隙率(X)为80%以上,具有孔径为1μm以上1000μm以下的孔隙(L)和孔径为0.01μm以上且小于1μm的孔隙(S)。
(2).根据上述(1)所述的树脂发泡体,所述孔隙(L)的数量密度为102个/mm2以上107个/mm2以下,所述孔隙(S)的数量密度为102个/μm2以上107个/μm2以下。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树脂发泡体,在孔径分布中存在2个峰,其中1个峰存在于10μm以上500μm以下,另1个峰存在于0.01μm以上且小于1μm。
(4).根据上述(1)~(3)的任一项所述的树脂发泡体,包含生物分解性聚酯系树脂,同时包含选自聚醚-聚乳酸嵌段共聚物、聚丙烯系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和与所述生物分解性聚酯系树脂不同的聚酯系树脂中的至少1种树脂。
(5).一种绝热材料,是包含上述(1)~(4)的任一项所述的树脂发泡体、二氧化碳气体和树脂膜的绝热材料,所述树脂膜在23℃、0%RH下的二氧化碳气体透过率为15mL/(m2·天·大气压)以下,且包覆所述树脂发泡体和所述二氧化碳气体。
(6).根据上述(5)所述的绝热材料,被树脂膜包覆的内部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为50体积%以上。
(7).根据上述(5)或(6)所述的绝热材料,所述二氧化碳气体来源于作为发泡剂的二氧化碳。
(8).根据上述(7)所述的绝热材料,所述二氧化碳是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
(9).根据上述(5)~(8)的任一项所述的绝热材料,所述树脂膜包含生物分解性聚酯系树脂。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绝热性能和环境性能优异的树脂发泡体。而且,可以通过采用上述树脂发泡体来提供可以长期保持绝热性的无氯氟烃系绝热材料。该绝热材料特别适合用作建材用·家电用的无氯氟烃系绝热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树脂发泡体的截面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073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