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工脂质膜形成方法和人工脂质膜形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08607.9 | 申请日: | 2009-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1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冲明男;冈弘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N27/333 | 分类号: | G01N27/333;G01N27/4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 质膜 形成 方法 装置 | ||
1.一种使用人工脂质膜形成装置的人工脂质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具备:
基板,
设于所述基板的一端的第1隔片,
隔着所述第1隔片设于所述基板的第1薄膜,
设于所述第1薄膜的一端的第2隔片,
隔着所述第2隔片设于所述第1薄膜的第2薄膜,和
设于第2薄膜的一端的外罩;
所述基板和所述第1薄膜之间具备第1腔室,
所述第1薄膜具备贯通两面的第1贯通孔,
所述第1薄膜和所述第2薄膜之间具备第2腔室,
所述第2薄膜具备贯通两面的第2贯通孔,
在所述外罩中具备向所述第2贯通孔连接的注入口,
从俯视角度看,所述第1贯通孔与第2贯通孔重合,
所述第1腔室通过所述第1贯通孔和所述第2贯通孔与所述注入口连接;
所述方法依次包括:
向所述第1腔室注入电解液的第1电解液注入工序,
经过所述第2腔室,向所述第1贯通孔或所述第2贯通孔的至少一方注入脂质溶液的脂质溶液注入工序,和
向所述注入口注入电解液,在注入了所述脂质溶液的贯通孔内部形成人工脂质膜的第2电解液注入工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脂质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薄膜、第1隔片和所述第2薄膜一体性地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脂质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贯通孔具有和所述第2贯通孔的截面积相同的截面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脂质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俯视角度看,所述注入口与所述第1腔室重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脂质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腔室的外周面具有亲水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脂质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腔室的外周面具有疏水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脂质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注入口的外周面具有亲水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脂质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腔室和所述注入口中的至少一方具备电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脂质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腔室和所述注入口中的至少一方具备传感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脂质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解液注入工序中,利用毛细管现象向所述第1腔室注入所述电解液。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脂质膜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脂质溶液注入工序中,利用毛细管现象向所述第1贯通孔或所述第2贯通孔的至少一方注入所述脂质溶液。
12.一种人工脂质膜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具备:
基板,
设于所述基板的一端的第1隔片,
隔着所述第1隔片设于所述基板的第1薄膜,
设于所述第1薄膜的一端的第2隔片,
隔着所述第2隔片设于所述第1薄膜的第2薄膜,和
设于第2薄膜的一端的外罩;
所述基板和所述第1薄膜之间具备第1腔室,
所述第1薄膜具备贯通两面的第1贯通孔,
所述第1薄膜和所述第2薄膜之间具备第2腔室,
所述第2薄膜具备贯通两面的第2贯通孔,
在所述外罩中具备向所述第2贯通孔连接的注入口,
从俯视角度看,所述第1贯通孔与第2贯通孔重合,
所述第1腔室通过所述第1贯通孔和所述第2贯通孔与所述注入口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人工脂质膜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薄膜、第1隔片和所述第2薄膜一体性地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人工脂质膜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贯通孔具有和所述第2贯通孔的截面积相同的截面积。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人工脂质膜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俯视角度看,所述注入口与所述第1腔室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0860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