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缩机的安全阀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11374.8 | 申请日: | 2009-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13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23 |
发明(设计)人: | 赤谷佑树;渡边和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4B39/10 | 分类号: | F04B39/10;F04B39/00;F04C28/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机 安全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缩机内的制冷剂压力异常上升时向外部泄放异常压力的压缩机的安全阀。
背景技术
车载空调装置用的制冷剂压缩机通常设置在发动机室内,通过从车辆发动机得到的动力进行驱动。因此,压缩机的转速被车辆发动机的运转状态左右,如果发动机转速骤变,则压缩机的转速也随之激变,使得压缩机内的制冷剂温度和压力激烈地变化。特别是,在严酷的气象条件下,有时压缩机内的压力异常地上升。因此,从安全考虑,在车载空调装置用的制冷剂压缩机内设置有安全阀,该安全阀在压缩机内的压力异常上升时,向外部泄放该异常压力。
安全阀被设置为与压缩机内的排出系统路径连通,如果排出系统路径内的压力达到设定压力以上,则安全阀打开,通过排出孔向外部排出一部分制冷剂。但是,由于该安全阀暴露在发动机室内的严酷的环境下,因此,从安全阀放出掺油的制冷剂,如果该掺油的制冷剂与发动机等的高温体接触,存在产生白烟而污损发动机室内的零部件的问题。而且,可能发生由于泥、砂等异物堵塞排出孔而使阀闭塞,或者由于夹有异物而阀处于常开状态等。
于是,提出了如下技术等:其中,一种是在安全阀上安装覆盖排出孔的盖,并在该盖上设置用于将自排出孔排出的制冷剂朝特定方向放出的引导口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另一种是在安全阀上设置装卸自如的罩部件,在该罩部件与阀主体之间安装弹性体,并且在该弹性体上设置与排出口相向的始端和达到外缘的终端的沟槽而形成气体排出流路,进而在弹性体的沟槽的终端部设置迷宫式密封件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JP特许第32669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许第3038681号公报
由于专利文献1的技术能够限制放出制冷剂的方向,因此认为该技术作为制冷剂放出时防止产生白烟化的对策而有效。但是,难以阻止异物侵入排出孔,并且不能解决由泥、砂等异物引起的阀被闭塞,或者由于夹有异物而使阀功能丧失等问题。
由于专利文献2的技术在弹性体上设置沟槽而形成气体排出流路,而且在该流路的出口设置迷宫式密封件,因此能够限制制冷剂的放出方向,并且能够期待防止砂等异物侵入排出孔的效果。但是,迷宫式密封件为弹性体的薄膜,难以期待充分防止砂等异物侵入的效果。而且,由于有必要在弹性体上设置限制制冷剂放出方向的沟槽,因此弹性体的厚度增厚。由此,安全阀的高度方向尺寸变大,从而存在难以确保盖的配置空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的安全阀,其可靠性高,能够可靠地防止异物侵入排出孔而使阀功能长期维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压缩机的安全阀采用如下手段。
即,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压缩机的安全阀使与压缩机内的排出系统路径连通的排出孔在阀主体的头部开口,当压缩机内的压力异常上升时,经由所述排出孔向外部泄放异常压力,其中,具有盖和弹性体,该盖具有一体地弯曲形成的卡止部,通过所述卡止部装卸自如地安装在所述阀主体的头部,该弹性体以压缩状态安装在该盖与所述阀主体的头部之间,且与所述阀主体的头部紧密贴合;所述弹性体以覆盖所述排出孔的全周面的方式安装,并且所述盖借助所述弹性体的弹性斥力卡止在所述阀主体的头部,所述排出孔通过所述弹性体和所述盖被封闭。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具有:装卸自如地安装在阀主体的头部的盖以及以压缩状态安装在该盖与阀主体的头部之间且与阀主体的头部紧密贴合的弹性体。弹性体以覆盖排出孔的全周面的方式安装,并且盖借助弹性体的弹性斥力卡止在阀主体的头部,排出孔通过该弹性体和盖而被封闭。因此,压缩机内的压力异常上升时自排出孔排出的制冷剂,能够通过由于弹性体的变形而形成在弹性体与阀主体的头部之间的接触面上的间隙,向外部放出。而且,利用盖和弹性体,能够完全屏蔽砂等异物从外部侵入排出孔。因此,能够得到这样的安全阀:可靠性高,长期维持作为安全阀的功能,能够可靠地防止砂等异物侵入而使阀闭塞,及可靠防止由于夹有侵入的异物而使阀处于常开状态等。弹性体的厚度只有数毫米左右即可,而且,由于以压缩状态安装,因此,即使安装了弹性体,安全阀的高度方向尺寸也不那么大,即使是小的配置空间也能够容易安装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113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