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个人认证方法及用于其的个人认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12094.9 | 申请日: | 2009-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37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藤居仁;冈本兼儿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工业大学;株式会社塞斯科姆 |
主分类号: | G06T1/00 | 分类号: | G06T1/00;A61B5/117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闫小龙;王忠忠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个人 认证 方法 用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眼底血管图像、眼底血流图等眼底图像信息,和视线信息的个人认证方法及在用于其的个人认证装置。更详细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征为利用取入到认证装置内的图像范围被视线的方向所规定的情况,解析视线的方向、其移动路径,与预先登记的个人数据进行对照的个人认证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本人(个人)认证中虽然自古以来利用指纹的方式很普及,但最近代替利用目视的比较,开发了各种将图像传感器、半导体传感器,和利用计算机的图像处理组合起来的自动认证方法并被广泛地利用。此外,利用近红外光和图像传感器读取指尖、手掌的皮下静脉图案,提取分支点等的特征进行个人认证的方法也被实用化。可是,任何一种方法都还不完善,与伪造的较量一直持续着。
例如,专利文献1及2虽然公开了一种使用激光的鲜明的高分辨率的指纹传感器,但用其不能判别仿真指纹。相对于此,专利文献3公开有一种使用普通光线通过静脉图案进行个人认证,并且还通过脉搏的光学检测判定被认证者是否生存着的方法。这虽然不是指纹识别,但由于还能确认被认证者是否活着,所以对于防止伪造具有效果。可是,存在根据静脉图案进行认证的可靠性、或装置复杂等问题。
另一方面,已知当向生物体照射激光时,其反射散射光的强度分布通过血球等的移动散射粒子而形成动态的激光散斑(随机的斑点模样),但通过在成像面中用图像传感器检测该图案,将各像素的模样的时间变化定量化,以图状显示此图案,从而能将生物体表面附近的毛细血管的血流分布图像化。而且,本发明者们也提出了数种利用这样的现象测定皮肤之下、眼底的血流图的技术、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9)。
本发明者们构想了将血流图与指纹图案结合起来用于个人认证的概念并进行锐意研究,已经提出了一种根据测定皮下血流的个人认证方法和其单元。即,提出由以下工序构成的个人认证方法(1)扩展激光光束照射指肚,使用光学系统将从处于皮下的血管层反射的光在图像传感器上成像为激光散斑的工序,(2)求出表示激光散斑的各像素中的受光量的时间变化的速度的量,例如平均时间变化率、或者按照图像传感器的曝光时间进行积分的受光量的变动度的倒数,将此数值作为二维图获取指肚的血流图的工序,(3)将作为血流图呈现的指纹图案与预先登记的个人数据进行比较/判定的工序,以及用于执行各个工序的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0)。此外,本发明者改良上述的方法,还提出使用照明光中特定的波长的激光照射指尖,或同时或依次对指尖照射多个波长的不同的激光,求出相对反射光的重叠或多个血流速图的方法/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1)。
另一方面,过去,还提出有一种对个人的生物体信息,例如来自眼底摄影机摄影图像的眼底信息进行编码、加密,形成签名数据、口令的方法/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15)。而且,本发明者们利用上述激光散斑的技术和眼底信息,首创了下述非常强大的个人认证法,其利用了非常难以伪造的通过的眼底血流分布的图像化而获得的视网膜上的血管的行进、动脉和静脉的分布形状、以及处于视网膜背后的脉络膜血管层的分布、血流时效变化等的血流数据,并且进行了专利申请(专利文献1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736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1675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33126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公平5-2813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公平5-28134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4-242628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平8-112262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3-164431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03-180641号公报
专利文献10:国际公开第05/122896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11:国际公开第07/097129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12:日本特开平7-213511号公报
专利文献13:日本特开平11-215119号公报
专利文献14:日本特开平11-149453号公报
专利文献15:日本特开2007-41831号公报
专利文献16:国际公开第07/142055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工业大学;株式会社塞斯科姆,未经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工业大学;株式会社塞斯科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120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式按摩机构
- 下一篇:用于汽车离合器运输、装配的支撑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