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舶的摩擦阻力减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12221.5 | 申请日: | 2009-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90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川岛英干;福田哲吾;儿玉良明;日夏宗彦;掘利文;牧野雅彦;春海一佳;大绳将史;竹子春弥;泷本忠教 | 申请(专利权)人: | 独立行政法人海上技术安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B1/38 | 分类号: | B63B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路盛律师事务所 11326 | 代理人: | 唐超尘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舶 摩擦阻力 减小 装置 | ||
1.一种船舶的摩擦阻力减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气体喷出口,至少向船舶的船底喷出气泡;送气机构,向上述气体喷出口输送加压气体;航行状态检测机构,对上述船舶的航行状态进行检测;以及控制机构,为使上述喷出的气泡高效地减小船体摩擦阻力的同时,不妨碍船舶的前进的方式,对应上述航行状态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对上述气体的喷出进行控制。
2.一种船舶的摩擦阻力减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主发动机,其获得船舶的推进动力;增压机,其通过该主发动机的排气而得以驱动,并向上述主发动机输送加压气体;取出机构,其从该增压机及上述主发动机之间取出加压气体以及/或者排气;气体喷出口,其将上述取出的加压气体以及/或者排气介由路径向吃水线以下的至少船底处喷出;航行状态检测机构,其对上述船舶的航行状态进行检测;以及控制装置,其基于上述主发动机的热负荷相关联的物理量及增压机特性以及/或者上述航行状态检测机构的至少一项,对上述加压气体以及/或者排气的量进行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减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根据上述加压气体以及/或者排气的压力和上述船舶的吃水,对向上述气体喷出口供给上述加压气体以及/或者排气的开始/停止进行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减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设置在上述取出排气的排气旁路的送气机构,通过上述取出机构控制排气取出量,并从由上述送气机构介由路径而设置的上述气体喷出口喷出气泡。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减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改善上述增压机的供气特性的可变喷嘴,根据上述加压气体以及/或者排气的取出量和与上述主发动机的热负荷相关联的物理量和增压机特性,对上述可变喷嘴进行控制。
6.一种船舶的摩擦阻力减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向船舶和至少向该船舶的船底处喷出气泡的多个气体喷出口;经由路径向上述多个气体喷出口输送加压气体的送气机构;驱动该送气机构的驱动装置;对上述气体喷出口的气体喷出的气体调节机构;对上述船舶的航行状态进行检测的航行状态检测机构;以及根据该航行状态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控制上述气体调节机构,从而改变上述气体喷出口喷出的上述加压气体的控制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减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送气机构经由设置多个的多条路径供给至上述多个气体喷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减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气体喷出口沿船底的前部形状而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减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气体喷出口构成为不突出于船底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减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气体喷出口控制加压气体的喷出方向以及/或者加压气体的喷出量。
11.一种船舶的摩擦阻力减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通过设置于船舶、该船舶的船底路径喷出气泡的气体喷出口;向该气体喷出口输送加压气体的送气机构;驱动上述送气机构的驱动装置;以及至少在上述气体喷出口以后对上述喷出的气泡进行控制的气泡状态控制机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减小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气泡状态控制机构,具有可以限制气泡扩散的可收纳的扩散限制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减小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气泡状态控制机构,具有可以限制气泡扩散,可根据内/外力而变形的扩散限制机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减小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气泡状态控制机构,具有产生水流以限制从上述气体喷出口所喷出的气泡的扩散的限制流发生机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减小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气泡状态控制机构为,在上述气体喷出口后方的船尾侧的至少上述船底处设置有卷入防止机构,以防止气泡卷入上述船舶的推进装置。
16.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减小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气泡状态控制机构,在上述气体喷出口后方的上述船舶推进装置的前方,至少设置有吸入气泡的气泡吸入机构,并将所吸入的气泡向外部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独立行政法人海上技术安全研究所,未经独立行政法人海上技术安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1222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