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冷循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14951.9 | 申请日: | 2009-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64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岛津裕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B1/00 | 分类号: | F25B1/00;F25B1/1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 循环 装置 | ||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具有第一压缩机、散热器、膨胀机、蒸发器及动力回收装置;
该第一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该散热器将由上述第一压缩机压缩了的上述制冷剂的热散发出去;
该膨胀机对通过了上述散热器的上述制冷剂进行减压;
该蒸发器使由上述膨胀机减压了的上述制冷剂蒸发;
该动力回收装置连接于上述膨胀机,回收在由上述膨胀机对上述制冷剂减压之际产生的动力;其特征在于:
具有制冷剂移动控制机构,该制冷剂移动控制机构设在从上述膨胀机朝向上述蒸发器的上述制冷剂的流路中,控制从上述膨胀机朝上述蒸发器移动的上述制冷剂的流量;
在上述第一压缩机起动、上述膨胀机的内部的上述制冷剂的压力增加了后,上述制冷剂移动控制机构控制上述制冷剂的流量,由上述膨胀机内部的上述制冷剂的动压使上述膨胀机起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膨胀机的上述制冷剂的入口处的上述制冷剂的压力成为临界压力以上的场合,上述制冷剂移动控制机构控制上述制冷剂的流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制冷剂移动控制机构的上述制冷剂的入口处的上述制冷剂的压力与出口处的上述制冷剂的压力的差为2.5MPa以上的场合,上述制冷剂移动控制机构控制上述制冷剂的流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判定单元、存储单元及显示单元;该判定单元在上述制冷剂移动控制机构控制了上述制冷剂的流量后,判定上述膨胀机是否起动;
该存储单元存储由上述判定单元判定了上述膨胀机未起动的次数;
该显示单元在存储于上述存储单元的次数成为规定次数的场合显示在上述膨胀机中发生了异常这一情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散热器与上述蒸发器之间的上述制冷剂的流路中设置旁通回路和旁通阀;该旁通回路与串联的上述膨胀机及上述制冷剂移动控制机构并联;该旁通阀对通过上述旁通回路的上述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
在存储于上述存储单元的次数达到规定的次数的情况下,上述制冷剂通过上述旁通回路。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冷剂移动控制机构为开闭阀,该开闭阀通过全闭,抑制上述制冷剂从上述膨胀机朝上述蒸发器的移动,通过全开,控制从上述膨胀机朝上述蒸发器移动的上述制冷剂的流量。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冷剂移动控制机构为流量调整阀,该流量调整阀通过全闭或大体全闭,抑制上述制冷剂从上述膨胀机朝上述蒸发器的移动,通过调整开度,控制从上述膨胀机朝上述蒸发器移动的上述制冷剂的流量。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动力回收装置为发电机。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压缩机与上述散热器之间的上述制冷剂的流路中设置对上述制冷剂进行压缩的第二压缩机,
上述动力回收装置为一根驱动轴,该驱动轴连接于上述膨胀机与上述第二压缩机之间,将上述动力从上述膨胀机向上述第二压缩机传递。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压缩机与上述蒸发器之间的上述制冷剂的流路中设置对上述制冷剂进行压缩的第二压缩机,
上述动力回收装置为一根驱动轴,该驱动轴连接于上述膨胀机与上述第二压缩机之间,将上述动力从上述膨胀机向上述第二压缩机传递。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膨胀机的上述制冷剂的入口设置第一异物捕捉器,该第一异物捕捉器对侵入到上述膨胀机的异物进行捕捉,
上述第一异物捕捉器捕捉的最小的上述异物的大小比上述膨胀机的膨胀室的最大间隙小。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压缩机的上述制冷剂的入口设置第二异物捕捉器,该第二异物捕捉器对侵入到上述第二压缩机的异物进行捕捉,
上述第二异物捕捉器捕捉的最小的上述异物的大小,比上述第二压缩机的压缩室的最大间隙小。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冷剂为二氧化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1495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